第二卷 亂世豪雄篇 第十二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七節(3 / 3)

高覽恍然大悟。

“此案爆發後,朝野震蕩,血雨腥風,晉陽為了穩定局麵,隻有放權,徹底放權,這樣一來,晉陽、長安和行台就會因為權力的重新分配而爆發新的衝突,三方最後肯定要妥協,而妥協的結果就是此案終審的結果。”鍾繇笑著說道,“進京之後,案子該怎麼審就怎麼審,牽連的人越多越好,隻要能逼迫晉陽放權,那麼所有人的罪責都會付之一炬。”

高覽拜謝而去。到了弘農,他又去拜見了老大人楊彪。楊彪的看法和鍾繇差不多,“最近穀價正在飛速下降,速度之快,讓人眼花繚亂,由此可見行台這一招已經發生了效果,立竿見影了,但行台的目的不在如此,天子還有更大的目標。這個關鍵時刻,你可不要辜負了天子的信任,和他的意圖背道而馳啊。”

高覽告辭了楊彪,心裏充滿了憤怒和悲傷。

站在波濤滾滾的黃河邊上,想起二十多年來的奮戰,想起傷痕累累的大將軍和慘死在南陽的三萬將士,高覽忍不住淚如雨下。

大漢的中興靠什麼?就靠長安公卿大臣們的無恥和欺詐嗎?忠誠何在?道義何在?良心何在?

四月中,高覽到達長安。他一路上都在期盼著大將軍的書信,但大將軍沒有隻言片字。大將軍的沉默讓高覽感到愈發的悲哀和痛苦,或許大將軍站在龍山忠烈台上,望著一座座英雄的墳塋,也和自己一樣流下了傷心而絕望的淚水。

丞相李瑋、太尉張燕、司隸校尉張遼抽調了一百多名掾屬進駐廷尉府,幫助高覽審訊此案。

黃猗對自己的所作所為供認不諱,他認為李瑋乃禍國奸佞,隻有殺了他才能挽救社稷。他在大堂上為張邈、孔融等人鳴冤,把當年李瑋、崔琰、郗慮、袁耀等人聯手陷害張邈等青兗士人的事情說了出來。

事態頓時擴大。

高覽再審崔琰、袁耀,兩人不約而同地把矛頭指向了李瑋、陳好、餘鵬等人。

高覽請郗慮、餘鵬到廷尉府來一趟。郗慮當即指證禦史大夫荀攸、原廷尉卿陳群、原太常丞袁渙、太中大夫荀正等一大批大臣都曾參予了當年打擊青兗士人的事。餘鵬說黃猗、崔琰、袁耀根本就是血口噴人,他拿出了一大堆證據,證明穎汝士人狼狽為奸、貪贓枉法的事實,把弘農楊家、河東衛家、河內張家和徐陵、麴忠等人一起扯了進來。

徐陵、麴忠隨即把最近關洛、穎汝和河北等門閥世家、商賈富豪聯手操縱穀價威脅朝廷的事說了出來。這下捅開了馬蜂窩。朝廷下令各州郡府衙,按名單緝拿人犯,嚴加審訊,一旦發現有人參予了謀逆,則即刻押至京師。

案子越來越大,案情越來越複雜,牽扯的大臣越來越多,牽扯的門閥世家、商賈富豪也越來越多,廷尉府大牢一時人滿為患,朝野上下驚惶不安,而朝廷諸府完全陷入了癱瘓。

五月上,高覽奏請天子,要請丞相大人到廷尉府問話。天子準奏。

五月中,太傅劉和和太尉張燕急赴南陽,勸諫天子盡快結束案件的審理,並把審訊的範圍控製在原定範圍內,不要無限製的擴大,導致朝廷癱瘓,朝野震蕩。小天子斷然拒絕,要求大司馬徐榮、廷尉卿高覽一查到底,凡危害社稷者,嚴懲不貸。

五月中,太常卿許靖、光祿大夫楊奇、太史令馬豐急赴晉陽。幾天後,宋文、趙商、國淵、鄭渾、辛評、荀諶等人再赴晉陽。

五月下,太傅劉和、太尉張燕、尚書令田疇、行台尚書令傅幹急赴晉陽,請求長公主和大將軍出麵挽救危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