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難道就沒有想過什麼改善狀況的辦法嗎?一直這樣下去可不行啊!”
杜魯門總統皺著眉頭說道,“……就算我們能夠每天生產三條自由輪,也經不起這樣的消耗……而且,能夠操縱船隻的水手也越來越少了。雖然海員學校在開戰後擴招了十倍,但如今很多軍艦上的水兵還是連遊泳都不會的旱鴨子,至於商船就更別提了,據說不少水手是在上船出航的時候才第一次看到大海……”
——雖然在二戰初期,美國就擁有全球40%的工業產能,號稱“民主國家的兵工廠”,鋼鐵年產量八千萬噸,石油年產量兩億噸,每年能夠生產十萬架飛機,三萬輛坦克,十萬門重炮,一百萬輛軍用卡車和吉普車,每四十二天就能生產一艘自由輪,全國平均每天都有三到四艘自由輪或勝利輪下水,每年的各種商船總產量高達1500萬噸,除了供應和裝備本國的軍隊,還能大力支援各個盟國。
但要做到這樣的工業生產力奇跡,同樣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一方麵是戰爭時期大批青壯年勞工應征參軍,一方麵是戰時工業急劇膨脹,為了在這種情況下維持工業體係的運轉,很多在戰前先前被排斥到工廠之外的人,如婦女、黑人、童工、囚犯、老年人、殘疾人,都被納進了產業大軍。在一家生產木製掃雷艇的工廠中,廠主被迫雇傭八十多歲的老人來造船。飛機製造廠雇傭侏儒檢查機翼狹窄的部分,雇傭盲人從地板廢料中挑選出螺釘,雇傭聾子在噪音過高、正常人無法忍受的廠區工作。六百萬家庭婦女也被動員進了兵工廠,但仍然遠遠不足以滿足需求。於是隻得修改法律,把三百萬名十二歲至十七歲的童工也弄上流水線……
與此同時,因為被軍需品擠占了工業產能,各種民用品的產量不得不急劇下降,即使生產出了一些上等的好東西,也都優先供給前線士兵。於是,隨著持續了四年多的戰時動員,香煙、巧克力、黃油、糖果都在逐漸從一般美國平民的生活之中消失,民用汽車更是從開戰之後就基本停產。而且,為了在獲得足夠軍費的同時,還要避免社會動蕩,美國政府既不敢大量征稅,也不敢濫發鈔票,而是在戰爭期間發行了四千億美元的戰爭公債,基本已經把民間財富搜集了大半……白宮已經把整個美國押上了賭桌,再也沒有收手的餘地了。
然而,美軍和盟軍在全球各個戰場上的表現,卻是一次又一次地令人無限失望……
由於在太平洋戰場上屢屢大敗,在歐洲戰場上也被蘇聯搶光了地盤,杜魯門總統目前真是壓力山大。
——在這個帝國主義列強征戰廝殺的年代,評論一個國家的地位高低,僅僅有錢有工業是不夠的,拳頭也得要夠硬才行,否則地位照樣高不到哪裏去:畢竟每個帝國都要踩著另一個帝國的屍體才能上位。
西班牙依靠幾百年的搜刮美洲,積攢下無數金銀,但因為戰場表現不佳,很早就被嘲笑成了弱雞。捷克繼承了奧匈帝國的工業核心,放在二十世紀前期的世界上,也算是不錯的工業小強了,但因為在納粹德國麵前不戰而降,江湖地位還不如當時一窮二白的芬蘭——好歹芬蘭人跟蘇聯這樣的大塊頭狠狠地幹了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