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92章、大英帝國的回光返照(中)(3 / 3)

然後,在稱霸東印度和西印度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之間,還夾雜了一大堆的土邦王公和自立為王的軍閥土匪,以及從北麵的喜馬拉雅山壓下來,前鋒同樣打到了德裏郊外的尼泊爾人。

在管理殖民地的方針上,英國人是典型的隻要利潤不管人民。在保證利潤的情況下,英國人非常願意把實際的治權交給當地的土著勢力,以降低殖民地的維持成本。所以,當英國人統治印度後,並沒有去侵犯這些土邦王公的根本利益,而是與這些土邦王公簽定了條約:各土邦王公必須承認英國為他們的君主國,願意接受英國派來的副王(一般兼任印度總督)為印度最高執政者,同意副王控製印度的國防和外交大權。在這個前提下,英國同意保留他們土邦王公的地位,允許他們在自己的領地內享有自治的權利。

由此可見,英國人並沒有把民主理念帶給印度,如果它真想把自由和人權送給印度人民,那麼它首先就應取消這些封建統治的土邦製度,取消土邦王公的特權。但是,它不但沒有這樣做,反而與土邦王公們簽訂了協定,以法律形式承認了這些土邦和王公們的合法地位。由此可見,殖民主義者的真正用心何在。

所以,若認為是英國人給印度送去了先進的思想,英國人給印度輸送了革命的理想,英國給印度送來了先進的生產方式……如果有人這樣認為,那麼,這隻能說是一種一廂情願的想法。

於是,在英國統治印度以後,印度事實上可說是成了兩個印度,一個是以新德裏為中心由各省組成的印度,另一個是由五百六十五個土邦組成的印度,這些土邦王公依然作為世襲的、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君主,統治著印度三分之一的領土和四分之一的人口。各個土邦之間的狀況千差萬別,某些富饒的土邦,比如海德拉巴和克什米爾,其麵積與人口幾乎與歐洲列強不相上下,王公的宮殿裏堆滿了價值連城的稀世珠寶。但也有一些貧窮的土邦,疆土狹小得僅僅相當於一座公園,王公的家產微薄到近乎乞丐,隻能住在破舊的馬廄內。

總體而言,印度各土邦的王公們,無論是富有者或者貧寒者,無論是篤信宗教者或者驕奢淫逸者,無論是腐敗沒落者或者開明進步者,無一例外地對英國忠誠不二,效盡犬馬之勞。在兩次世界大戰中,他們都為英國慷慨解囊,流血犧牲。甚至組織、裝備、訓練了數支遠征軍,在米字旗的指引下,廝殺於各個戰場。

即使是到了英屬印度殖民地崩潰瓦解的過程之中,印度傳統土邦王公的造反態度也並不積極,其中相當一部分王公,甚至為大英帝國忠心耿耿地奮戰到了最後一刻,直至被鮑斯的印度國民軍打到兵敗國滅。剩下一些王公也是在無奈之下擁兵自重,或是投靠相對寬容的甘地一方,或是自立為王,暫時觀望。

事實上,他們無時無刻不在盼望著大英帝國的軍旗,能夠有朝一日重新在南亞次大陸的土地上飄揚。

——雖然作為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家,錢德拉.鮑斯和他領導的國大黨激進派,在鎮壓土邦王公的手腕上遠遠不能跟俄國布爾什維克相比,充其量也就是日本明治維新的“廢藩置縣”、“四民平等”那個等級。具體來說就是廢除種姓製度、沒收不合作王公的土地、發展工業化等等。但對於這些思想境界多半還停留在封建農奴時代的印度土邦王公來說,這就已經是好像魔鬼一般大逆不道的行為了。

更別提在革命戰爭的動蕩之中,即使是發動戰爭的國大黨,也根本控製不住混亂的社會秩序。很多出身草根的強人,紛紛利用失控的局勢,趁機起兵作亂,把地主王公們殺得人頭滾滾——雖然印度的宗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麻醉人民的反抗意識,但當烽火已經燃起之後,依然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阻止暴民們以下犯上。

相比之下,甘地那種“讓印度回到英國人抵達之前的狀態”的主張,卻是讓諸位王公們甚為心動:哪怕回不到英國人到來之前的“美好時光”,而是重新跪倒在米字旗下做英王的忠臣,至少也比現在要強吧!

而隨著殘酷戰爭和流血革命的不斷發展,曾經主張獨立的甘地也漸漸開始覺得,與其讓印度就這樣不斷地流血,最後撕裂成一堆碎片,還不如讓一切都回到英國人統治的太平時光呢!

——如果說,鮑斯領導的印度國大黨激進派,或多或少還有幾分革命者殺伐果斷的風範,那麼甘地領導的國大黨溫和派,就已經根本算不上是革命家了,隻能說是擅長作秀的政客和滿嘴忽悠的空想家了。

因此,甘地是真心厭倦了流血犧牲,希望不惜一切代價恢複和平;殘存的土邦王公是對革命恨之入骨,想要讓印度恢複到之前的舊狀態;尼赫魯則是想要擠掉現在的國大黨主席鮑斯,自己取而代之,成為新的印度之王……跟甘地這個大慈大悲的絕對和平主義者不同,尼赫魯是一個傲慢到了極點的高度貴族,一個比希特勒更加狂妄的野心家,從小就自比為亞曆山大大帝。

美國總統尼克森在《領導者》一書中這樣評價尼赫魯:“才華出眾,目空一切,貴族氣息重,脾氣暴躁,高傲自負”,而且“有時還咄咄逼人,毫不掩飾地流露出強烈的優越感”。

在尼赫魯的眼裏,印度應該是世界的中心,全世界的其他國家都應該按照印度人的道德標準,應該按照印度人的價值觀來做事、生活——早在1934年,尼赫魯就在自傳中雄心勃勃地寫道:“我個人對未來遠景的看法是這樣的:我認為將來會建立一個聯邦,其中包括中國、印度、緬甸、錫金、阿富汗和其他國家。”

喂喂,這已經比希特勒的《我的奮鬥》還要更瘋狂了好吧!你忘了連印度自己都還是殖民地呐!

很顯然,像尼赫魯這樣一位自命不凡的“天命偉人”,是絕對不會甘心臣服於任何人的。

所以,這心懷鬼胎的三方早已秘密勾結起來,策劃了不止一次的奪權陰謀。隻是在日本海軍聯合艦隊橫掃宇內、獨霸印度洋的年月裏,麵對得到日本支持的錢德拉.鮑斯,他們根本就不敢亂說亂動。等到日本帝國土崩瓦解,聯合艦隊退出印度洋之後,尼赫魯又發現了另一個十分尷尬的問題。

——即使聯合了那些傾向於自己的土邦,他也打不過真納、鮑斯和錫克人的同盟。

雖然都打著印度國民軍的旗號,但鮑斯的嫡係部隊乃是在戰場上被日本人俘獲的英印軍戰俘,好歹也是職業軍人出身,之後又得到日軍的訓練和實戰的考驗,怎麼算都比尼赫魯和甘地手下的烏合之眾更強一些。

穆盟領袖真納的部隊則更不得了——英國統治印度的時代,印度文官係統的總部在德裏,英印軍的老窩卻在拉瓦爾品第,而那裏如今已經是真納的根據地。也就是說,英印軍的正統傳承是在真納的手裏。

至於錫克人就更不消說,早在莫臥兒王朝時代,他們就已經是整個印度斯坦最能打的一幫人……

相比之下,甘地這個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宗師,不要說帶兵打仗了,就是搞恐怖襲擊都搞不好。尼赫魯的手下也沒有什麼軍事人才。驕奢淫逸的土邦王公們雖然掌握著一點軍隊,但也實力有限得很。

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手裏沒有任何軍事工業——英國殖民者統治之下的印度,根本無法生產哪怕一門火炮,一杆步槍和一發子彈。而日本人援建的幾個兵工廠,卻全都在鮑斯的地盤裏。

所以,為了獲得軍械彈藥的補給,為了贏得印度內戰的勝利,尼赫魯、甘地和土邦王公們果斷地重新抱上了英國大腿,而丘吉爾首相則樂不可支地撿了一個天大的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