蠢笨?聰明? 解讀傳奇皇帝-劉禪(2 / 2)

頂多叫記恨。

記恨是指一個人和另一個人有過瓜葛或是恩怨,之後才產生了恨,而且持久,不管這個人是死了還是出了意外,都是恨著的,就是記恨。劉禪在諸葛亮死後好幾年還是恨著的,所以是記恨。

四,劉禪為什麼記恨諸葛亮?

這裏是一個關鍵。

綜合來說,有以下三點。

第一點,諸葛亮管的太嚴。《三國誌-諸葛亮傳》中記載: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巨細,鹹決於亮。

這管的嚴有什麼弊處?弊處大得很。這有才學無處施展的滋味,一點都不好受。這讀書人受不了還時不時歎息,那換成了皇帝,豈不更不是滋味?

例如我們自己,成天被父母管的很嚴,門都不讓出,還過分的溺愛,孩子們能不心煩?關鍵是自己的父母,所以才不記仇,可是諸葛亮畢竟不是劉禪他父親。由此,可以得出劉禪對諸葛亮有一定的過節,但不是最主要的。

第二點,諸葛亮老拿“先主”來打壓劉禪。先看看《三國誌-諸葛亮傳》:

1.五年,率諸軍北駐漢中,臨發,上疏曰:“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誌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誌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2.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誌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谘之,然後施行,必能禪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谘之,必能使行陳和睦,優劣得所。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嚐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

3.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谘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複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4.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敗攸之、禕、允之任也。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複之效;不效,敗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谘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這四段全是《三國誌》中的原話。諸葛亮每逢講話或是上奏呈,必然要提到先帝怎麼怎麼樣,先帝怎麼怎麼做,你要怎麼怎麼學。如果誰父親死了,剛死不久,一會來個人說:“你爸爸真棒!”“你爸真好。”“你把比你強。”“你爸……”你會樂意嗎?人家死了父親,諸葛亮老拿死去的父親去打壓劉禪,自以為是教導有方,教育劉禪要走上正路,可是人家劉禪都明白,讓劉禪直頭疼,實際上這才是導致了劉禪記恨諸葛亮的最大原因。

第三點,劉禪愛玩。劉禪很愛玩,倒不是說享樂不享樂,咱不按帝王來講。劉禪喜歡喝酒啊,看看美女跳舞啊,弄點酒色的,可是諸葛亮和諸葛亮的接班人,都是這樣製止的,劉禪沒了最大的業餘愛好,能不生氣嗎?況且這些接班人都是諸葛亮定好了的,所以劉禪把怒氣全灑在諸葛亮身上了,因此引發了最後的記恨。

正是因為劉禪的記恨,所以諸葛亮立廟這一件事情才一直拖到蜀漢快亡的時候。

如果諸葛亮管的寬鬆一些,讓劉禪有自己的見解,像孫權那樣成為大君主,大政治家,或許蜀國不會迅速孬弱。但是劉禪自己主政之後能夠成就什麼樣的結果,曆史無法改變,我也無法得知。

謝謝大家來聽講!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