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了,本來打到大半的字了,突然TmD非法關了網頁,啥JB也沒了!!重寫!開講!
首先,先把票票拿來。
其次,再把書放書架裏。
最後,開始講課。
今天我們要講的是劉禪,劉禪要講什麼?很多點。
一,先來介紹一下劉禪。
劉禪,字公嗣,先主子也。建安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立為王太子。
二,劉禪是聰明還是笨?
首先,我要說明,劉禪是聰明的,而且是明君的材料。
你這麼說有什麼根據?當然有根據,在《三國誌-蔣琬傳》中有一段:延熙元年,詔琬曰:“寇難未弭,曹睿驕凶,遼東三郡勞其暴虐,遂相糾結,與之離隔。睿大興眾役,還相攻伐。囊秦之亡,勝、廣首難,今有此變,斯乃天時。君其治嚴,總帥諸軍屯任漢中,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畔。”
咱先來看這詔書可不可信。答案肯定,確信。為什麼確信?皇帝下的詔書,那時又沒有刺客,又沒有奸黨,更沒有代筆的,所以可信。
這句話反映了三點。
第一,關係。劉禪明白幾方的關係。遼東方麵有變故,是要牽製曹魏的。東吳方麵是盟軍,雙方唇亡齒寒,互作犄角,攻取中原。劉禪明白各方關係,說明在統治方麵,還是很不錯的,如果連最基本的統治都做不好,就別提明君了,連昏君都坐不穩當!
第二,形勢。劉禪抓住了天下的形勢。什麼形勢?伺機而動。曹魏和遼東公孫家崩裂,民不聊生,這勢必是要激化雙方的關係,刺激雙方出兵。而蜀國的形勢是要抓住時機,怎麼抓住?魏國和遼東方麵一打起仗,這就是機會,就要打仗了,要抓住這個機會之前要幹什麼?全副武裝!這劉禪正是命令蔣琬要整備軍隊,全副武裝,好好訓練,以便日後機會到了,可以進圖中原。
第三,聯合。劉禪很清楚自己的盟友是誰,那就是東吳。抓住了時機還欠缺什麼?就是聯合!如果劉禪是個傻子,足可以命令蔣琬憑一軍之力,引薑維、王平等大將北伐,但是劉禪聰明,知道自己打,不一定是對手,甚至完全不是對手,這就要借助最好的、最簡易的辦法,跟盟友聯合進兵,這詔書裏說的很明白。
由這件事,可以看出劉禪是個聰明而又明事理的君主。
還有一個故事也可以體現,不過更多人認為這正是說明劉禪是個傻子。
司馬昭問後主曰:“頗思蜀否?”後主曰:“此間樂,不思蜀也。”須臾,
後主起身更衣,□正跟至廂下曰:“陛下如何答應不思蜀也?徜彼再問,可泣而答曰:先人墳墓,遠在蜀地,乃心西悲,無日不思。晉公必放陛下歸蜀矣。”後主牢記入席。酒將微醉,昭又問曰:“頗思蜀否?”後主如□正之言以對,欲哭無淚,遂閉其目。昭曰:“何乃似□正語耶?”後主開目驚視曰:“誠如成命。”昭及左右皆笑之。昭因此深喜後主誠實,並不疑慮。
這裏有兩點要注意。
第一點,劉禪是假癡不癲,他很好的繼承並使用了他父親劉備的慣用伎倆-韜晦保身。劉禪被司馬昭懷疑,劉禪若是矢口否認,司馬昭必然認為劉禪不可信,可能會有什麼動靜或是什麼陰謀,會起殺心。劉禪正是考慮到了這一點,才想出裝瘋賣傻,使自己能夠一直活下去,弄了個善終的計策。這正是劉禪的聰明之處。
第二點,很多人沒有注意到這裏。劉禪和欲正對話,欣然接受,那不是普通接受計策,而是深思熟慮之後的結果。此話怎講?劉禪既然是個聰明人,必然考慮到這裏是虎狼之地,不可久留,若有變故,性命就沒了。第一次是瞞天過海,如果再問,司馬昭或許會鬆懈精神,放自己回去,同時他又想了剛剛的第一個辦法,這樣可免殺身之禍。
再加上劉備死前的托孤,諸葛亮和劉備都讚歎劉禪聰慧。
綜合上述,你還認為劉禪愚蠢嗎?
三,劉禪仇恨諸葛亮?
不,不是不恨,而是恨法出了錯誤。
仇恨,是指在同一勢力下,對某一個勁敵的恨,或者是什麼血海深仇啊啥的,在人死之前的大恨,叫仇恨。同時有仇報仇,有怨抱怨的那個,也是仇恨。
那麼劉禪是怎樣的恨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