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不慚世上英(二)(2 / 2)

所以,以滑膛槍為單兵火力輸出的空心方陣,並不比中國傳統長矛弓弩方陣強多少。這個火力密度的問題,直到燧發槍大行其道才扭轉劣勢。

眼光再放開闊點,其實波蘭翼騎兵當時就給出了較佳的組合:即一支馬匹優良的強大突擊騎兵,加上滑膛槍、火炮火力,是對付蒙古等典型遊牧騎兵的良方。明成祖朱棣北征時,其實也是用的相近戰術,大炮轟完騎兵衝,騎兵衝不夠,步兵密集陣做後盾。

馬佳現在研製出了燧發米尼彈線膛槍,初步解決了遠程火力輸出密度的問題。但由於是新開發的武器,零件容易損壞,淘汰頻繁,導致可以裝備的數量極限為三千人。而且,這是個理論值,實際還要打七折。那麼,要想完成日後滅後金、守衛遼東廣闊土地的任務,就不能不借助於舊有的騎兵以及步兵戰術。

明朝舊有的騎兵戰術,其實大同小異,都是注重騎兵突擊的。當然,為了和遊牧騎兵對射,弓箭的功夫也不能差,所以每伍展開時有兩三個弓騎,每小旗十人就有五六個弓騎。每個十人隊,大致前四五騎、後五六騎,橫向占寬兩丈左右,也就是每騎占寬四尺左右,已經是接近膝蓋碰膝蓋的密度了。所以實際隊形中,兩個橫行也不會是完全平直的,同一橫行中還是有前後之分,就像大雁的人字形隊伍一樣。最重要的原則是,要保證第二行的人可以從第一行的間隙中順利射出箭支。因此,整個十人隊的橫寬不是絕對的,一切都以作戰需要而定。

李子明的強項,也正在於此。他領著兩百騎兵,變換了多種隊形,演示出對不同戰場情況的應變。除了以上所說的基本陣法外,他還模擬了單隊行軍或偵查中突然遇敵的戰法。

隻見充當敵騎的“塘馬”換旗一揮,李子明的行軍縱隊,立刻撥馬向右前方奔馳,同時彎弓搭箭,擺出準備射擊的架勢,單列行軍也迅速變成兩列陣型。待到李子明軍的行軍方向與“塘馬”敵軍成V字形時,李子明估摸著距離接近到四十弓步內,瞬即發箭射去。

隨後,兩列騎兵也瞄準“敵人”前鋒,密集攢射。一時間,箭雨敝空,覆蓋了不到五丈範圍。

馬佳手握刀把微笑道:“這是響馬見麵常用的戰術,左手把弓,右手拉弓,就利於向左側對蹬射擊,所以要行軍隊列右轉,弓箭向左射擊。隻要在接敵近戰前,隊列轉換成功,就可以先發製人地實施集群射擊。但是,這適用於小部隊的突然遭遇戰。部隊規模一大,完成轉向所需要的時間太多,實際戰場上是很難獲得那麼充裕的時間的。第二,對上已經列好陣型的敵人,側翼通常是沒有便宜可占的。實戰中,弓騎兵的多波次攻擊還能用這一戰術,其它的就不行了。如果對上我的步兵火力密集陣,也是絕對吃虧的。”

馬佳評價得是對的,所以這一戰術和歐洲的腓特烈斜線戰術、戰列艦“T”字形戰術一樣,是有嚴格的適用範圍的。

(1)參見作品相關《古軍事辯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