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佳的話音剛落不久,李子明的騎兵又換了一種陣型。隻見李子明的二哨騎兵排成雙縱隊前進,每個縱隊都是兩馬平齊的縱隊,等於是兩縱列,百總、旗總、甲長、伍長都領頭。
兩騎兵縱隊行進到插著紅旗的地點時,隻聽得跟隨李子明的喇叭兵吹一聲喇叭,兩縱隊立刻如同喇叭花開一般,分別向左向右排開陣勢,逐漸形成每小旗五騎在前、五騎在後的兩橫隊衝擊陣型。
然後,整個大橫隊緩步前進,直到李子明長刀一揮,率先向前衝鋒,後麵的大旗手、護兵緊跟而上,全軍兩百騎也緊跟而上,形成略呈大雁“人”字陣的衝擊陣型。
衝出五十弓步後,李子明開弓搭箭,射向前方的大箭垛,其他兩百騎中的弓箭手,也攢箭射擊。
“咻咻咻……”破空聲密集如雨,前方十個大箭垛瞬間被插滿箭支。
李子明在馬上連射兩箭,逼近到離箭垛三十弓步內,立即降低馬速,使自己的“射擊平台”變得平穩些,然後以更嫻熟的技法射出猛烈的重箭。
“咻咻……篤篤。”兩隻重達二兩半(92克左右)的大羽箭狠狠地紮在箭垛上。
二百名騎兵也紛紛把大羽重箭射向麵前的箭垛,一時間,枯黃茅草紮成的大箭垛被染成了灰白的羽毛色。
李子明一眾騎兵快速地射了五六箭,又撥馬回轉,整隊回撤十丈左右後,又突然吹號掉頭回衝,繼續在離箭垛三十弓步——也就是十五丈內進行快速密集的射擊。
馬佳點點頭道:“這是模擬首次衝擊步兵大陣不成功,然後短暫後撤誘敵,並脫離敵方有效射程,再突然回擊的戰法。這種戰術對遠程火力持續力不足、或步兵肉搏衝鋒能力不行的步兵陣來說,有一定的威脅。但對漢唐的名將和本朝戚繼光、俞大猷來說,沒什麼好怕的。畢竟騎射也就是頻率快,射程和威力還是比步弓小,更不要說精良的火器了。但是,步兵的盔甲如果不好,還是很吃虧的,畢竟蟻多也能咬死象,而且韃虜的重箭比螞蟻還是厲害得多。”
古代的弓箭,一直就存在尋求殺傷力和射程的矛盾,這和現代槍械是同理的。但是,由於弓箭的有效射程太短,再加上鐵質盔甲的逐漸普及,所以在實戰中,開始傾向於用較長的重箭進行中近距離(80米內)的精確射擊。這種趨勢,唐朝時就有(杜甫名詩“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南宋初華嶽主張一石弓十錢箭的配比(《翠微北征錄》),但當時的金兵就習慣用重箭;到了明朝,就繼承有“長箭”和較輕的“邊箭”之分(似繼承於宋),戚繼光等人在和倭寇和蒙古兵較量後,明確表示要求將士開硬弓射重箭,即使射得不遠也行,就要追求殺傷力(《練兵實紀》)。所以,大殺傷力和有效射程遠(箭輕就初速高,彈道平直,有效射程就遠),成了不可兼得的效果。
馬佳正在想的時候,李子明的騎兵已經射空了一袋30支箭,於是全體分向左右轉,後退至初始位置。李子明也甩蹬下馬,走向主將點兵台,向馬佳報告演練結束。
這時,包二從營外跑來,和李子明等人點了一下頭,來到馬佳近前,附耳低聲說了幾句。馬佳一聽,眼光一亮,沉吟一下,笑著問李子明道:“明之(李子明的字),有沒興趣和我去打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