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是個聰明人,就算孫權傻,周瑜、張昭等人還在呢,自然不會因為得到一個襄陽而失去目前和劉盛結盟的大好形勢。因為一旦和劉盛翻臉,劉備、關羽便會立刻出兵攻打汝南,估計孫靜手底下那不足三萬的人馬肯定抵擋不了兩路大軍進攻,至少現在孫權還沒有實力和劉盛對著幹。
蔣幹見此行無望,想到自己回去後曹操定不會饒過自己,當即跪倒在地,痛哭流涕地把事情的原委詳細地說了一遍。
孫權沉思了半晌才緩緩說道:“既然如此,我有一計不知子翼先生可願采納?”
蔣幹此刻也是饑不擇食了,連忙應道:“大王英明神武,在下無有不從。”
原來孫權的意思是讓蔣幹自這一晚開始隱姓埋名,孫權供應其日常用度,但表麵上卻是孫權將其梟首示眾。這樣對孫權有兩個好處:第一,表明自己的立場是和曹操勢不兩立,這樣一來劉盛便會全力進攻曹操,東吳這邊便可借此機會實現張紘想法。第二,豫州無憂之後,孫權這邊也可以全力進攻襄陽,曹操雙線作戰,估計是要徹底崩潰,到時候連弘農一帶說不定都歸了東吳,又何須讓曹操送襄陽。
蔣幹也覺得別無他法,這樣對他也有兩個好處:第一,自己的小命得保。第二,妻兒也會因此受到曹操的優待,到時候趁曹操不注意的時候,說不定能把家眷也接到江東,一家團圓豈不妙哉。
蔣幹再無顧慮,當即俯身下拜,連連叩首道:“大王的再生之德,在下此生不敢忘懷。
“子翼才學,當世罕有,不如令其教導世子如何?”周瑜見自己的同窗好友落得這般下場,心有不忍,於是上前進言。
張昭、張紘聞言也點頭稱是,孫權自然要給周瑜這個麵子,於是笑道:“就依公瑾之言。”又笑著看了看蔣幹,“那就辛苦子翼了。”
蔣幹實在沒想到自己居然會因禍得福,一時忍不住痛哭流涕,再次俯身下拜,先是對著周瑜三人拜了三拜,然後又鄭重其事地對著孫權拜了三拜,這才起身正色道:“微臣瑾對天盟誓,此生追隨大王,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次日,孫權召集江東眾文武議事,決定:第一,將揚州治所遷至秣陵,改秣陵為建業。第二,在濡須建城並建立大型港口。第三,令周瑜統兵三萬前往江陵與韓當等人彙合,江陵、江夏兩路出兵攻取襄陽。
劉盛收到東吳這邊的消息之後,決定不再觀望,全力攻取洛陽。
曹操見孫、劉兩家鐵了心要收拾自己,一時間也沒了主意,連忙召集眾文武商議。
蔣濟進言道:“大王,為今之計,我軍隻能盡出函穀、洛陽之兵與那劉盛決戰,勝則洛陽、襄陽無憂。”
“若敗了又該如何?”曹操此刻也被黃忠、趙雲搞得就快頭風發作了,說話也沒了底氣。
郭嘉見連曹操都灰心喪氣了,連忙上前說道:“若敗則遷洛陽、弘農、河東、襄陽一帶百姓入潼關以西,深溝高壘,堅壁清野,即便孫、劉兩家聯手來攻,又何足道哉。”
眾人聞言皆大驚失色,曹操也不由得倒吸了一口涼氣,點頭道:“奉孝此計果然高明。”但心裏卻想的是:“高明是高明,就是太毒了,而且實行起來也太難,難道我曹操要效仿當年的董卓嗎?”
曹、劉兩家在孟津一帶又鏖戰了兩月有餘,彼此傷亡慘重,劉盛也發了狠,令嚴綱率上黨剩餘的三萬人馬進駐孟津,留馬超、馬岱據守偃師,自己親率三萬大軍進駐平縣與趙雲彙合,準備殊死一搏。
孫權這邊看準時機,令周瑜、程普兩路出擊,直逼襄陽,夏侯惇三戰皆負,死守襄陽。
這一日,曹操和劉盛都覺得不能再拖下去了,決定在孟津、函穀之間對陣,一戰定乾坤。一時間旌旗遮天蔽日,漫山遍野都是兩家最精銳的人馬,雙方列好陣勢之後,曹操打馬出陣,隻見他一身金盔金甲,胯下爪黃飛電馬,端的是英武非凡。
“請燕王前來答話!”
劉盛輕夾馬腹,踏雪火龍駒瞬間便來到曹操近前。劉盛剛要答話,隻見典韋、許褚二人縱馬來到曹操身後,看來是提防劉盛偷襲。趙雲、黃忠二人見此光景,不約而同地縱馬來到劉盛身後。
“文博兄,想當年你我二人兩次會盟為大漢鏟除奸惡之徒,不想今日卻要對陣沙場,實在是造化弄人呀!”曹操言罷笑眯眯地看著劉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