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漢升力斬夏侯淵,連環馬大破虎豹騎(上)(1 / 2)

卻說諸葛瑾離開昌邑之後,蔣幹幾番求見,劉盛礙於麵子終於答應召見蔣幹。蔣幹神氣十足地立於大殿之上,朗聲道:“在下已然等候大王多日,不知此番是否已有定論?還請大王明示。”

“孤意已決,我大軍欲全力攻取洛陽,直搗長安,就請子翼回稟你家秦王,叫他速速整軍備戰。”劉盛一副道貌岸然的樣子,令在場文武不由得頗為意外。

蔣幹見劉盛心意已決,自知已無回旋餘地,於是便躬身施禮,講了一番冠冕堂皇的廢話之後灰溜溜地離開大殿。回到驛館之後,蔣幹左思右想,心道:“此番前來之時對秦王誇下海口,結果卻落得這般境地,這可怎生是好,回去定會被眾人取笑。”

正在蔣幹一籌莫展之時,法正前來求見。蔣幹自然知道法正是劉盛手下的大紅人,認為兩家修好之事定是有了轉機,於是連忙出門迎接,令隨從奉茶。

“子翼打算何時回轉洛陽呀?”法正言罷發下茶碗,微笑地看著蔣幹。

“孝直深夜前來不會隻是為了問在下何時起身回洛陽吧?”蔣幹呡了一口茶水,滿眼期許地看著法正。

法正微笑道:“子翼果然名不虛傳,在下此番正是奉了燕王之命,前來與子翼商議伐吳大計的。”

蔣幹聞言冷哼一聲,說道:“今日大殿之上,燕王分明已經拒絕了秦王的好意,難道說燕王這麼快就要自食其言嗎?”

“子翼無須動怒,請聽在下一言。”法正一臉歉疚的樣子,連連抱拳。

蔣幹裝腔作勢道:“孝直有話不妨直說,在下明日還要早起出發前往洛陽。”

“今日燕王在朝堂之上也是出於無奈,前幾日那江東諸葛瑾以言相激,逼得我家主公不得不答應他不向豫州用兵。”法正言罷,長歎一聲,故作無奈之狀。

“那孝直此番前來又意欲何為呀?”蔣幹強壓激動的心情,一臉平和地說道。

“我家主公深知秦王雄才偉略,麾下人才輩出,精兵猛將不計其數,本不欲進取洛陽。但形勢所迫不得不虛張聲勢,實欲坐觀孫、曹兩家成敗,再做計較。”法正言罷目視蔣幹。

蔣幹心道:“這法正連如此無恥的話都毫無遮掩地說了出來,看來是出於真心。”於是說道:“既然是虛張聲勢,何以連取孟津、偃師、成皋三縣,分明是要圍攻洛陽。”

“子翼是明白人,在下就實話實說,我家主公叫在下轉達他的意思,‘若秦王能攻取荊州,則我軍揮師南向,攻取豫州;若秦王被孫權擊敗,則我軍西向攻取洛陽乃至弘農’,至於原因,想必子翼定然明了。”

蔣幹聞言憤憤道:“燕王如此這般真可謂是一箭雙雕,卻又無恥至極。”

法正冷笑道:“此間隻有你我二人,出我之口,入你之耳,再無第三人知曉。請將燕王的意思轉達給秦王,曹、孫兩家勝敗未分之前,我方絕不進兵。”

“燕王最擅趁人不備,突然襲擊。隻憑孝直一麵之詞,恐怕難以令人信服。”蔣幹連連搖頭,一臉不以為然的樣子。

“如今主動權在我方,能否把握時機就看秦王自己了。多說無益,子翼隻需將在下的原話轉達給秦王即可。”

“真小人總要比偽君子強上些許,在下佩服!”蔣幹言罷伸手示意。法正點頭微笑道:“在下明日再來為子翼送行。”

蔣幹回到函穀關大營,將法正的話原封不動地轉述給曹操。曹操聽完後冷笑道:“孫、劉兩家各懷鬼胎,因利而結盟,必將因利而背盟。劉盛假仁假義,沽名釣譽,實則最是齷齪不堪。子翼可前往江東,言明:若孫權肯與我方盡釋前嫌的話,我曹操願意將襄陽拱手奉上,自此兩家罷兵言和。”

蔣幹長歎一聲,搖頭道:“想那孫堅、孫策皆死於文遠將軍之手,孫權又豈肯善罷甘休。”

“唇亡齒寒,想必這樣簡單的道理就算孫權不明白,難道那周瑜、張昭等人也不明白嗎!”曹操目光如炬地看著蔣幹,“聽聞子翼與那周瑜曾是同窗好友,不妨先說服那周瑜。”

次日,蔣幹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前往江東,此行隻能成功不能失敗,因為秦王曹操已經讓他的兒子當曹植的伴讀了。

曹操見劉盛沒有罷兵的意思,而洛陽又是自己進軍關東的重要據點,洛陽一旦有失連襄陽也會不保,於是決定全力攻取孟津,解除洛陽之圍。

曹操這邊人馬數量和劉盛不相上下,雖然隻占據四州,但地盤卻比劉盛的六州還大。不過益州南部實屬蠻夷之地,雍、涼二州糧食產量也不大,函穀關以東實是曹操這邊重要的糧食基地。人口數量方麵和劉盛這邊也是沒有辦法相比,戰爭打的是什麼呀,人力、物力、財力。因此,洛陽對於曹操來說太重要了,絕對不能有失,也不能讓孫權這邊再加入進來給自己添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