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明哲翎思,開萬古不以帝業(1 / 2)

法則,本相,意象,規律,道數,命數,如果能夠很好的理解和運用這些概念,那麼要麼走向未知,要麼走向無知。

太陽,月亮,白天,夜晚,男女,陰陽的概念逐步被明確,初性感知確定了幾條法則,陰陽對立,陰陽兩極,陰陽互生,陰陽互勢,到底是陰陽理念成就了華夏數千年文明,還是華夏數千年文明奠定在陰陽學說的基礎之上呢?在中國傳統文化體係中,華夏文明是看天地吃飯的,對天地的初步感知,敏銳認識,以及認知的拓展,華夏人族開始了對自然的認知,道的概念有了雛形,隨後是對自身的認知,思想文化體係的框架逐步成型,陰陽,天地,道法,自然,思想,文化形成的體係奠定了華夏文明的基石,所有的理念局限於思維的發展,華夏文明最初的起點就是對自然萬物規律的認知,感知,明析以及了解,衍生出來的產物,包括政治製度,軍事製度,法製體係,商業維係,思想文化體係,都是對認識最好的實踐,也構成了華夏文明的一部分,這種思維可以很好的認知這個世界,卻也是最好的枷鎖,因為任何事物在它麵前都需要憑寄,都需要得到它充分的肯定,才能夠被接納,清後的閉關鎖國,文字獄加劇了文化統治危機,任何事情如果都是單純的自我賦予,自我認知,自我閉環亦或者強製施加,過度解釋,都可能背道而馳,起不了任何的實際的效果,一個世界講著一個世界的語言,沒有任何交集和改變,不是一個人脫節就是一起脫節,華夏文明應該充分的認識到華夏文明的起始思維的意義以及作用,以更好的調動資源和開辟環境。

如果單純的理解陰陽,那麼陰陽就是兩種形態,陽就是陽,陰就是陰,不需要任何認知以及概念進行填補,但是,如果深度的理解陰陽,那麼陰陽就是華夏最初的價值體係,正是這套價值體係讓華夏能夠在文明初期穩定住局勢,其餘三大文明古國之所以亡國,不在於外族,而在於自身的價值認知體係存在問題,陰陽的概念對世間萬物以及人的意念進行了定性和劃分,什麼是陰,什麼是陽,陰就是地,就是暗,人的本性,陽就是天,就是明,就是人的生性,正是陰陽體係的建立,使得華夏對萬物有了懵懂的認知和判斷,對自身有了調整,對理念有了立足,人們知道需要怎麼樣,需要崇拜什麼,需要遏製什麼,需要抵觸什麼,需要朝什麼樣的目標前進,陰陽的概念奠定了整個華夏曆史體係中的價值觀體係,穩定了初期發展的局勢,陰陽不是指什麼是陰,什麼是陽,陰陽本身並沒有指明陰陽的實質賦予,隻是很好的對人性進行了開發,利用的是被動性,陰陽沒有界限,隻是需要界限的存在而已,而對界限的確定就是人族的價值觀的體現,對錯既可以分明了斷,也可以駁雜不清,在煉獄裏麵,還在乎誰的善良嗎?人類的社會是在進步還是在退步,沒有絕對的標準,但是,陰陽也有度,隻不過你掌控不了,隻不過跟需求有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