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在一番商議之後,吳三桂他們商量了以下幾套方案:
第一、關寧鐵騎可奇襲居庸關,讓開山海關大道,讓大順軍與清軍來鬥。而自己則扼住北燕山入口,對北京形成製約之勢。而後居險地而守,同時竊取張家口。
這樣一來,關寧鐵騎一方麵可以從北側對大順軍形成製約,另一方麵也可以此地為依托,觀望大順軍與清軍相鬥,不管任何一方勝,關寧鐵騎都有希望重新占居北京。
第二,如勢有不及,關寧鐵騎也可北出蒙古,與清軍從新形成合力,同時,隻要主力在手,並利用蒙古騎兵優勢,關寧鐵騎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補充和加強。
另一方麵,也可以脫離清軍的直接協迫,形成一定的獨立形勢,這樣一來,也可以加大自己在清軍、闖軍以及南明之間的砝碼與周旋餘地,抬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如大順軍戰敗,關寧鐵騎則可竊取山西、竊襲陝西而後西北,形成勢力割據;如大順軍戰勝,則可急速南下,攻占黃河渡口,收拾明軍零散部隊,爭取在山東、河南一線得到發展,並與長江流域南明舊勢力取得聯係,搞不好也可得到江南半壁。
可這兩套方案可謂是曲折而又危險,有著兩大難題難以解決。
首先是當北方的各股勢力交戰時,要把關寧鐵騎完全遺忘,任由他們發展壯大。而這一點就幾乎不可能實現,因為關寧鐵騎作為天下有數的強軍,各股勢力絕對不會視而不見的。
其次是北方也不能進入另外的勢力,要不然,變數太多,在各方勢力的傾軋之下,關寧鐵騎絕做不到獨善其身。所以吳三桂他們以上所打的如意算盤就難以實現。
當然,吳三桂他們還不知道,吳世恭的汝寧軍已經加入到北方戰局之中,他們設定的先決條件也早就不存在了。
可就在這時,吳三桂軍中突然來了一位清軍密使,他給關寧鐵騎糧了一條“金光大道”,那就是——借兵。
那位清軍密使是口吐蓮花,他首先向吳三桂他們保證:滿清的誌向隻在遼東和長城以外,對於中原的要求隻是承認滿清為兄弟之國,以及每年奉上若幹歲幣就可以了。
接著他又指出:李自成的農民軍是滿清和大明朝廷的共同敵人,因為滿清和大明都是共同維護官紳階級利益的,所以絕不能讓這些泥腿子翻身。
然後那位密使又說明:滿清對中原之地沒有野心,所以他們願意扶持魯王朱以派為新皇帝,如果關寧鐵騎願意與清軍並肩作戰,那麼吳三桂他們也將在新朝擁有擁立之功。
最後那位密使還保證:隻要打退了大順軍,清軍將把北京交還給新皇帝,並且把魯王交由吳三桂來控製。
而這一番說辭就讓吳三桂他們心動了。因為有了《魯王告天下書》等兩封詔書,那麼引狼入室的惡名也將由魯王去承擔,關寧鐵騎最多擔上個“愚忠”的名聲。這也使得吳三桂他們最大的心理障礙消除殆盡。
之後的聯合作戰,深知清軍戰鬥力的吳三桂他們,也覺得勝麵頗大。這總比關寧鐵騎孤軍奮戰要強上許多。
而在擊潰了李自成的大順軍以後,如果滿清守諾,那最好,吳三桂他們正好能在新朝獲取極大的利益。
就算是滿清悔諾,占據了京城以及燕雲地區不走,隻要關寧鐵騎不分散,保持著獨立性,那麼也可以到西北幾省的真空區去發展,接收大順軍所遺留下的“遺產”。成為割據一方的勢力之一。
於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吳三桂他們就做出了與清軍聯合作戰的決定。
可是吳三桂他們根本不知道,在皇太極率領全軍北上途中,因為聽聞北京城淪陷,沿途城池和通州大營的明軍是大批潰散,而清軍也接受了大量明軍的投誠。
就這麼積少成多,清軍竟然也接受了近三萬。而在通州大營坐鎮的首輔周延儒身邊,也隻餘留了二萬明軍。簡直要開始唱《空城計》了。
而皇太極隻要這些投誠的明軍剃發,接著就把他們編入到了漢軍旗中。因為皇太極知道:那些剃發的投誠明軍已經很難反叛了。畢竟頭發剃掉了可難以長出,而隻要有了這個發型,那就證明了這些投誠明軍已經與漢人割裂開來了。(未完待續……)
如果您覺得《明末瘋狂》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8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