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幸的是,這支逃亡隊伍是由勳貴所組成的,大明朝的覆滅,也同樣意味著勳貴們的覆滅,大順軍絕對會從財產上和**上完全消滅他們的。所以從這一點來說,勳貴甚至還不如文官,畢竟文官們也可以投靠新朝成為膩臣。
因此,被逼上了絕境的隊伍怎麼也要努力最後一把,他們開始清理堵住左安門、永定門和右安門內的沙石,準備衝出城外搏這最後一下。畢竟在城外還有劉古遷的部隊在接應著他們出城。
沒想到就在此時,楊如鬆的援軍及時趕到,他給薛濂他們帶來了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
好消息就是:這支援軍隻是汝寧軍的先鋒,隻要堅持住幾天,汝寧軍的主力就會到來。
壞消息就是:援軍的到來已經使得大順軍高度重視了起來,他們也集結了大批軍隊尾隨而來,所以出城逃亡已經是變得不可能了。
於是薛濂、楊如鬆他們就當機立斷,把部隊全部開進外城,準備依托外城城牆,拚命死守到汝寧軍主力的到來。
……
而此時在宮中的崇禎皇帝已經感覺到了大勢已去。於是他讓宮中臨時備下酒宴,召來妻妾子女,合家舉行了最後的晚餐。這頓晚餐的滋味也難以描述。等到一家人哭哭啼啼地痛飲一番,直到杯盤狼藉,崇禎皇帝才拔出寶劍,凶狠狠對家人說道:“事已至此,可以死了!”
而周皇後則哭著說道:“妾侍奉陛下十八年,卻不聽我的一句勸告,及早南遷,才會有今天呀!”在與幾個兒女灑淚相別以後,她回到自己的坤寧宮懸梁自盡。
……
昔日一派肅穆的內宮血流遍地,成了一個刑場。各宮的宮女們此時紛紛逃出宮門,卻不知回家的道路,到處訊問。而城中官民見到這種情形,也都知道宮中已經大事不好。
而把守內城北部城牆的勇士營,在得知了賊軍入城以後,他們也集合起了三千多人要到皇城護駕,沒想到卻在半路得知了宮中巨變,這最後一支禦林軍也立刻是全軍潰散。
而皇宮裏三個皇子就嚇得不知所措,崇禎皇帝讓太監帶他們先逃到宮外在成國公朱純臣等人的家中躲起來,還諄諄囑咐說:“你們今天是太子,明天就是平民了,在亂離之中要隱姓埋名,不露形跡。見到老年人叫他老翁,見到年輕的叫他叔叔伯伯。萬一保住性命,報了父母之仇,不要忘了今天的教訓。”
崇禎皇帝還發了最後一道諭旨,要文武百官都到太子行在(即朱純臣家)集合,一切聽朱純臣指揮。但這道諭旨送到內閣時候,內閣中已沒有閣臣值班,太監把諭旨放在內閣,回來報告皇帝,皇帝卻已經不在宮中了。
做完了這一切。崇禎皇帝是踉踉蹌蹌地奔出了玄武門(今神武門),爬上了紫禁城北麵的煤山(今景山)。這裏是京城裏的至高點,這兩天來他也曾幾次登到山頂觀察四周城守的形勢。在臨死之前再一次到這裏來,說明他在朦朧中還是存在著一絲幻想,希望能在這裏看到上天突降奇跡。
但這兩天一直是淒風苦雨的天氣,夜深霧濃,四周漆黑一片,隻聽得到有隆隆炮聲傳來,也辨不出方向。他在風雨中清醒了一點,才明白,奇跡是不可能發生了。再看看身邊,隨從而來的竟然隻有一個親信太監王承恩,眾叛親離,還有什麼希望呢?
在出宮之前,崇禎皇帝已經事先寫好了遺詔,由於心意已亂,隻寫了一句話:“朕已喪天下,不敢下見先人,亦不敢終於正寢。”到了最後時刻,他的頭腦似乎又清醒了一些,覺得有些言猶未盡。於是他弄破手指,又在衣襟上寫上:“朕誤聽文官言,致失天下,任賊碎裂朕屍,但弗傷我百姓。”不管當時崇禎皇帝的心中是何想法,但他的遺言也證明了:人之將死、其言必善。
當一切結束時,崇禎皇帝就與王承恩一起在壽皇亭旁吊死了,時為崇禎十六年七月十九日,崇禎皇帝時年三十三歲。
同日,明朝滅亡!(未完待續……)
如果您覺得《明末瘋狂》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8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