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日,洪承疇和他的全部軍隊抵達了離錦州隻有十幾裏路程的鬆山,而在當天夜裏就搶占了離錦州五六裏的乳峰山西側,在那裏紮下大營。清軍的主力正在乳峰山東側。
八月最初的幾天,明清兩軍以乳峰山為爭奪重點,進行了幾次激戰。由於明軍在兵力上占有優勢。洪承疇指揮得當,雖然雙方各有損失,明軍宣府總兵楊國柱陣亡,但在總的形勢上清軍較為不利。
而在這些小規模的戰鬥中。吳世恭的汝寧軍並沒有什麼發揮。明軍采取的戰術,就是在軍隊前方放置大量的車輛,依據車輛的掩護,以火銃和弓箭遠程射擊,緩緩推進。完全是野戰中的守城戰。
而清軍雖然在錦州城外壘砌了兩道外土牆,可他們沒有依牆防禦,反而是集中兵力出擊,放棄了防禦,而選擇了野戰。這一攻守異位,使得明軍就好打了。再加上清軍還要派出一部分的兵力,看管住錦州城內的祖大壽部,這讓兩軍的兵力人數就更懸殊了,所以明軍就占得了上風。
等到宣府總兵楊國柱按捺不住性子,主動衝出車陣與清軍交戰而不幸陣亡以後,明軍的戰術就更保守了,就是依車而行,就是不出擊,一步一個腳印,向著錦州城緩緩推進。
而汝寧軍更是無驚無險了,在他們負責的那條防線,清軍根本不可能在強大的火力下靠近,到了最後,清軍也放棄了這段防禦最嚴密的防線,讓汝寧軍更是無所事事了。
而且在這樣的防禦戰中,汝寧軍也體現不出高其他明軍一籌的水平。畢竟明軍的野戰不行,可守城、挨打慣了以後,防禦戰可就都成了行家,所以他們的防禦的時候,表現得並不比汝寧軍差。
這樣子的鈍刀割肉戰術相當有效,就是消磨清軍的實力和士氣。於是在八月初二,明軍奪取了清軍正紅、鑲紅和鑲藍三旗的陣地。而這時候也看得見錦州城內的明軍的身影了。
為了配合救援的明軍,祖大壽也分兵三路出城突圍,在闖過了兩道防線之後,在第三道防線上受阻,隻得退回錦州。不過在這時候,打破清軍的圍困已經是觸手可及了。
清軍在受挫後采取守勢,死守營壘不再出戰,同時向盛京的皇太極急報求援。而張若麒立即向朝廷上報了大捷的佳音,崇禎皇帝見報大喜,更加緊催促洪承疇乘勝急進,務求痛殲。
洪承疇在初戰有所收獲之後卻更加謹慎小心。在軍前讚畫的馬紹愉建議趁著敵人援軍還沒有到來之前全力組織進攻,他沒有采納,仍然以堅固對堅固,用營壘同清軍對峙。他在乳峰山和鬆山之間結起七座大營,掘壕設壘,並且命騎兵分駐於大營的東、北、西三麵,成為一個鞏固的防禦體係。(未完待續……)
如果您覺得《明末瘋狂》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8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