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一章大戰之前(2 / 2)

而遼東的緊張局勢也使得崇禎皇帝緊張起來,但他從來對軍事一竅不通,對於到底該如何組織這次重大軍事行動完全沒有主見。

五月十八日,崇禎皇帝在中極殿召見了兵部尚書陳新甲,問他應該如何決策,如何安排。陳新甲幾個月來一直為寧遠方麵調兵輸餉,很想打一個漂亮仗,煞一煞清軍的銳氣。他向崇禎帝報告說,現在洪承疇在寧遠已經集中了寧遠總兵吳三桂、前屯衛總兵王廷臣、山海關總兵馬科、玉田總兵曹變蛟、薊鎮總兵白廣恩、密雲總兵唐通、宣府總兵楊國柱、大同總兵王樸、汝寧總兵吳世恭共九鎮兵馬十五萬人,軍糧軍餉也即將運齊。

陳新甲以為,明軍集如此雄厚的兵力在錦州一帶的山海之間狹窄地帶同清軍進行決戰,可以避敵鐵騎奔馳之長,是多年來沒有過的極好時機,又有洪承疇沉勇機智進行指揮,正可望取得一次大捷。

為此陳新甲建議:以鬆山為中樞,分兵四路,一路出塔山經大勝堡攻敵西北;一路出杏山繞過錦州由北麵進攻;一路出鬆山渡小淩河阻敵東側;一路作為主力直接由鬆山攻敵南翼。四路合圍,聚殲敵寇。

陳新甲的這個作戰計劃當然是紙上談兵。他對兵力對比和地理形勢的判斷都是正確的,卻沒有考慮到明軍戰鬥力極差這個關鍵因素。將領懦弱**,兵卒士氣低落,器械破敗,軍政紊亂,這好不容易湊在一起的十五萬大軍能夠集合起來嚇一嚇敵人已經很不錯了,想要分進合擊大獲全勝則簡直是在做夢。

而洪承疇身在前線,很了解自己部隊的這些痼疾,因而一直反對兵部意想天開的作戰計劃。但崇禎皇帝聽了陳新甲的一番侃侃而談卻十分開心。多年來隻是不斷接到失利的戰報,很少能聽到奏捷的聲音,如果能在遼東前線一銼敵鋒,不但可以出出多次被清兵橫掃京畿的惡氣,也可以乘勝抽調兵馬到中原圍剿流賊。這樣的前景不正是他多年來夢寐以求的嗎?

於是崇禎皇帝在原則上全力支持陳新甲的方案。但他也不是當年那個初等皇位的“初哥”了,不會再那樣急躁和自以為是,於是崇禎皇帝就希望兵部還是能多考慮前方統帥的意見,盡量作到中樞和前線協調一致。

陳新甲於是在這次召見後又同內閣幾位輔臣以及兵部侍郎吳甡、前兵部尚書傅宗龍一起商議,最後決定派遣兵部職方郎中張若麒到寧遠軍前作為特派員了解情況,參預決策。後來又增派了一個前綏德知縣馬紹愉,以兵部職方司主事的身分到軍前讚畫機務。

從這年夏初起,明軍幾鎮官兵先後開出山海關,在鬆山一帶集結,並且在鬆山附近同清軍進行了幾次小規模的接觸,在石門地區還取得了小小的勝利。洪承疇對這點有限的勝利並不抱樂觀態度,仍然堅持持久戰的方針,在給朝廷的報告中說:“久持鬆山、杏山以資轉運糧餉,而且錦州城守頗堅,不易被攻破。若敵軍再過今秋,不但其國內無以為繼,就是朝鮮供應的糧餉也不能保障。這就是可以堅守而後再戰的策略。今兵部尚書議戰,臣豈敢遷延不前,隻是怕糧餉運輸困難,鞭長莫及。事關國體,不如稍待,使敵人自困,較為有利。”

但已經到達關外前線的張若麒卻被幾次小勝仗衝昏了頭腦,以為可以迅速進軍,一舉大敗清兵。他在向兵部和皇帝遞送的秘密報告中痛陳機不可失,希望朝廷立即下令進行決戰。

作為朝廷和兵部尚書陳新甲的代表,張若麒如此迫切是有著以下原因:

首先當然是錦州城確實特別危險了;

其次是洪承疇拖延的時間太長,讓朝廷的後勤壓力是苦不堪言,所以也不能夠再拖下去了;

第三是陳新甲要證明自己全軍決戰的計劃是正確的,要在崇禎皇帝麵前顯攻,並在朝廷商議軍略的影響力上壓洪承疇一頭;

最後也當然是張若麒自己想表現,表現出在此次大戰中,他能夠發揮極大的作用。

本來就傾向於速戰速決的崇禎皇帝這時候再也沉不住氣了,他渴望多年的大捷既然唾手可得,當然不能再作拖延。(未完待續……)

如果您覺得《明末瘋狂》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8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