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忠、羅汝才部在四川千裏大遊行,攻克十幾座州縣,隊伍日益壯大。楊嗣昌憚心竭力調兵遣將,圍追堵截,最後損兵折將,一無結果。
造成這種局麵,除了諸多客觀因素,所謂大勢所趨之外,也有楊嗣昌個人主觀方麵的原因。鄖陽撫治王鼇永曾經上疏論楊嗣昌說:“嗣昌用兵經年,不能蕩平賊寇,並非謀慮之不長,正因其操心之太苦。天下事,總挈其大綱則易,事事用心則難。何況賊情瞬息萬變,今數千裏征伐機宜,一切盡出嗣昌一人之手,文牒往返,動輒旬月,號令與事機違背,無怪乎戰敗之報屢聞。……臣以為嗣昌之統馭諸將,不必人人授以機宜,隻需核其機宜是否確當,執其要領,去其繁瑣,決策奇謀以製勝。何至於遷延歲月,老師糜餉?”
王鼇永對楊嗣昌的評論還是公允而有見地的。在自以為是、事必躬親這方麵,楊嗣昌確實同崇禎帝有許多相似之處。他在明末諸臣中的確特別聰明幹練,但這種聰明幹練也正是造成千裏轉戰,調度失靈,將帥不和,軍心渙散的重要原因。
而崇禎皇帝總是喜歡那些在某些方麵同自己有內在一致性的臣子,對於這個楊嗣昌又難得信任到了實處,當然聽不進王鼇永一類的話,因而降旨對他進行申飭,仍然鼓勵楊嗣昌繼續我行我素。楊嗣昌也聽不進別人的意見,仍然事無巨細一管到底。到崇禎十四年春天,戰局終於到了無可收拾的地步。
張獻忠和羅汝才的這次入川,完全打亂了明軍圍剿農民軍的部署。而在這時候,因為大批的明軍調到遼東作戰,中原的官軍已經是捉襟見肘了。而被張、羅聯軍這麼一攪合,中原圍剿農民軍的形勢完全就顛倒了過來。所以說,張獻忠和羅汝才這最後一次聯合作戰,取得了極其輝煌的戰果,也給了其他各條戰線的農民軍以有力的支持。
而在此時,趁著汝寧軍的收縮戰線,革左五營也運動、隱藏在了大別山地區。而見到了四周沒有什麼明軍能夠威脅到了他們,他們也將快蠢蠢欲動了。
而就在楊嗣昌正跟在張獻忠、羅汝才的後麵在四川進行千裏遊行的時候,另一支農民軍在沉寂了兩年多之後,又突然出現在河南地區。那就是李自成的部隊。
李自成部自崇禎十一年初潛伏於川、陝、鄂邊界山區。一直沒有動靜,明朝朝廷一般都認為這股農民已經徹底被殲滅,朝野中也流傳著李自成已死的消息。但到了崇禎十三年冬季,李自成所部卻奇跡般地再現,在河南西南部的淅川、內鄉驃馳而過。
而李自成的出現。立刻體現出他巨大的號召力,各地的盜匪終於有了主心骨。他們與大批的流民一起紛紛地投入到李自成這股農民軍中去。
最初到河南。李自成的隊伍不過千餘人,沒過半個月,就已經過萬人。一月出頭,達到了幾萬。這年十二月,李自成攻破了魯山、郟縣、伊陽(今汝陽)、宜陽、永寧(今洛寧)等縣,把整個豫東地區攪得天地翻覆。
而明廷也對李自成的出現完全是猝不及防。豫東地區也是明軍防禦最空虛的地方。就是汝寧軍也對李自成的出現完全是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