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三章黨爭誤國(2 / 2)

可是當清軍入塞之後,卻絲毫也沒有表現出想要以武力威脅進行談判的意思,此時即使想同清軍接觸也找不到門路,哪裏談得上和談講款呢?

看起來盧象升還沉浸在與楊嗣昌黨爭的狀態中了。

崇禎帝沉吟了一下,才很不高興地對盧象升說:“朝廷本來沒有說要款和,那隻不過是外朝在無端議論罷了。”

這話題雖然就這麼過去了,但崇禎皇帝對盧象升的印象立刻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在崇禎皇帝眼裏,盧象升在國家危難之時,不想著挽狂瀾於既倒,就想著黨爭,這樣的人品也太惡劣了一些。當然,這裏麵是有些誤會,但這在將來的作戰中,卻給明軍的作戰,尤其是盧象升部自己的作戰帶來了極其惡劣的影響。

也許盧象升不相信崇禎皇帝的話,但他不想深究此事;也許盧象升看出了崇禎皇帝的不悅。反正他很識相,沒有繼續這個話題。

盧象升接著說道:“敵人所重的,事事宜防。逼迫陵寢以震動人心,可慮也。趨近神京以撼動根本,可慮也。分兵出京畿之南,剽掠周圍州縣,斷我糧道,可慮也。集中兵力以設防,則失城陷地必多;分兵四處對應,又力量單薄難以取勝。兵少則防守不嚴,軍糧不足則會生亂。這都是禦敵的困難。”

盧象升確實是一位傑出的統帥,他所說的是明軍分合兩難的問題,還一針見血地估計出清軍所用的戰術,確實是指出了與清軍作戰的要害。而崇禎皇帝也覺得很有理,那麼一人計短、兩人計長,於是崇禎皇帝就命他與楊嗣昌共同討論,製定出可行的作戰方案。

其實說到這裏就可以看出,楊嗣昌和盧象升可以算是大明朝中,兩個最傑出的軍事人才,但這兩人也各有長處,楊嗣昌長於戰略運籌,而盧象升長於戰役指揮。

如果這兩個人能夠取長補短、精誠合作,再悉心安排一番,那麼麵對清軍的入關,盡管是困難重重,但還是有可能在這次對清作戰中取得比前幾次好一點的結果。

很可惜的是,兩個人都囿於朋黨之見,從一開始就相互猜忌甚深,隻是互相拆台,根本無合作可言。

盧象升一見到楊嗣昌,不是先商量如何麵對清軍,首先還是指責楊嗣昌的款和。他說道:“公等堅意撫款,難道沒有聽說過:城下之盟?孔子在《春秋》裏也認為是可恥的嗎?象升受命督師,如果唯唯從命,袁崇煥的下場就是前車之鑒。閣下不想一想,孝服在身,又不能移孝作忠,奮身報國,將忠孝兩失,怎麼能還有麵目活在人世呢?”

這一下子就讓兩人之間的談話充滿了火藥味。(未完待續……)

如果您覺得《明末瘋狂》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8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