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就在稱帝建國的儀式中,朝鮮來使卻惡心了一下皇太極。這怎麼不讓皇太極怒火中燒呢?但皇太極也很好地控製住了自己的情緒,因為在滿清的總戰略中,朝鮮將會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的。
在皇太極繼任汗位以後,他的第一次親征就是征朝鮮。因為對皇太極來說,朝鮮的作用太重要了。
首先就是戰略上的考慮。關於這點前文已介紹,這裏也就不再詳敘了;
其次就是要求朝鮮在政治上尊重滿清。如果本來明朝的鐵杆藩國——朝鮮,轉變成為了滿清的藩國,那在政治上就會給滿清加上不少分;
第三就是經濟上的開市貿易。滿清要通過朝鮮與明朝做著貿易,而在這種貿易中,完全沒有國家、民族概念的鄭芝龍,也把他的海商船隊加入了進來。另外,當滿清缺糧的時候,他們也會把朝鮮作為“提款機”,肆意壓榨著朝鮮的一切;
最後就是在軍事上要借兵。很可笑,當時朝鮮的兵丁在遠東的戰場上就是一支垃圾,可他卻有一支部隊很受滿清的重視,那就是朝鮮的火銃兵。
而且滿清的眼光很準,朝鮮的火銃兵以後還有很精彩的表演。所以說,任何說滿清不重視火器,隻講究騎射的都是扯蛋,隻不過滿清沒掌握火器的製造技術而已。
可是對於滿清的要求,朝鮮向來就是陽奉陰違。自從十年前滿清與朝鮮結為兄弟以來,朝鮮仍與明朝藕斷絲連。為了拉攏朝鮮,皇太極每有勝利,都不厭其詳地告訴朝鮮,極力想把朝鮮從明朝一邊拉過來,但收效甚微。
其實這原因也很簡單。根本不是什麼朝鮮仰慕大明什麼的。主要是因為,在朝鮮君臣的心目中,對大明軍隊的實力簡直恐懼到了極點。
當年豐臣秀吉的二十萬日軍,幾乎要把朝鮮給滅國,可是明軍出動了四萬大軍,卻把這二十萬日軍趕下了大海。因此,朝鮮國內怎麼樣也興不起背叛明朝的心。
於是就出現了朝鮮使臣不拜的這一幕。於是皇太極暗下決心,決定要再次東征朝鮮,要徹底把朝鮮變成滿清的藩國。
可是在此之前,皇太極還是準備著對明朝進行著“放血”行動。雖然當年孫承宗建設的寧錦防線已經不完整。可是錦州和山海關還是在防禦滿清的軍事行動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為了保存滿清的有生力量,皇太極必然不會去攻打重兵防禦的這兩座堅城。
於是在稱帝建國一結束,皇太極就把阿濟格叫到自己跟前,讓其領軍進行第一次入口之戰。滿清將在每牛錄抽調甲兵二十。加上蒙八旗、漢八旗和三順王漢軍,以及蒙古部落的兵丁共一萬六千餘人。準備在五月間再犯大明。
“怎麼吳汝寧還不派兵來濟寧?誤了府中大事。那吳汝寧承擔得起嗎?”穀正卿對著自己的管家是大發脾氣。
現在是崇禎九年的四月了,而穀正卿作為新任的汝寧知府,也已經在濟寧待了快一個月了。
說起來穀正卿還是吳世恭的老熟人,他就是吳世恭在做南城兵馬司指揮使時,那位南城巡察禦史——穀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