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四章滿清建國(1 / 2)

“爾等不跪,把我大清置於何地?汝不怕千刀萬剮,朝鮮不怕大清悍卒來征嗎?”多爾袞大聲地對朝鮮來使斥責道。

那朝鮮來使雖然嚇得是嗦嗦發抖,可是他依然站立不跪。要知道,在來賀前,朝鮮國王及攝政王可是向這位來使千叮嚀萬囑咐的,千萬不能向大清下跪,因為朝鮮還要維持著明朝藩屬國的地位。

如果這位來使失儀的話,那他將會被滅族。而現在最壞的結果也就是自己被後金這些蠻夷殺死,所以兩害相權取其輕,使得那名來使還可以支撐著身子站立著。

見到那名朝鮮來使依然站立,後金的文武官員都看向了皇太極,就等著他的示下。可是皇太極雖然臉色鐵青,最後還是揮揮手說道:“把他趕下去吧!”

在崇禎八年(天聰九年),皇太極派遣多爾袞、嶽讬等往收林丹汗之子——額爾克孔果爾額哲及其部眾。多爾袞意外地獲得了元朝的傳國璽。之後,諸貝勒大臣以遠人歸服、國勢日隆為理由,請求為皇太極上尊號,未允。

其實關於這個“未允”,如果熟悉曆史的肯定都知道這一套,無非是要那些貝勒大臣反複幾次,顯示出皇太極勉為其難接受尊號的樣子。反正古代的帝王就喜歡玩這一套。

果然,後來薩哈廉讓諸貝勒檢討過去,表示今後忠誠效力。於是,皇太極答應可以考慮了。然後皇太極又以“早正尊號”征詢漢官儒臣的意見,鮑承先、寧完我、範文程、羅繡錦等都表示讚成。

薩哈廉又召集諸貝勒各書誓詞,向皇太極效忠。“外藩”諸貝勒聞訊也請求上尊號,皇太極終於同意了。上尊號的準備活動至崇禎九年(天聰十年)三月末大體就緒。

崇禎九年(崇德元年)的四月五日,滿洲諸貝勒、固山額真,蒙古八固山額真。六部大臣,孔、耿、尚,外藩蒙古貝勒及滿蒙漢文武官員齊集。多爾袞捧滿字表、巴達禮捧蒙字表、孔有德捧漢字表各一道,率諸貝勒大臣文武各官赴宮門跪下。

之後就是一係列繁複的禮儀活動。之後決定選擇吉日四月十一日舉行登極大典。屆時正式祭告天地,受“寬溫仁聖皇帝”尊號,建國號大清。從此中國曆史上名副其實的清朝誕生了。皇太極下令國中之人皆稱滿洲原名,禁止稱諸申,一個少為世人所知的滿族因而擴大為舉世聞名的中華民族重要成員了。

皇太極的稱帝建國,不僅僅表現出其與明朝平起平坐的野心,而且在後金政權的完善上。也是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的。

首先就是把後金四大貝勒議政的狀態完全廢除,增加了皇太極的中央集權。

皇太極即汗位以後,他廢除了三大貝勒按月分直的製度,削弱了諸貝勒的特權,使自己任命的官吏發揮更大的作用。把後金貴族議政製,改變成為皇太極獨斷的官員任命製。在所有的人都不能和他爭衡的情況下。他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為此。皇太極也對挑戰他權威的行為進行了大力地製裁。例如:在其稱帝前半年,代善和哈達公主曾有輕視他的舉動,皇太極大怒,召集諸貝勒大臣,讓他們“別舉一強有力者為君”,靠了他們的跪請。才出朝聽政。

而對於其他怠慢皇太極的行為,他也分別做出了剝奪牛錄、削爵等處罰。等到崇德年間,就再也沒有後金貴族敢向皇太極的權威挑戰了。

而其中做的比較好的就是多爾袞。他對皇太極的態度是萬分恭敬,從來不敢失去禮儀。以致於最後多爾袞的地位節節高升,逐漸升到了滿清貴族中,僅次於皇太極的地位。

皇太極當然知道多爾袞是對其一脈最有威脅的人物,可他依然給予多爾袞封賞。從這裏就可以看出,皇太極是一位很成熟的政治家。萬事處置都不是出於自己的好惡,而是遵循著規矩來。當然,皇太極的成熟給後世影視劇的編導帶來了很大的福音,因為多爾袞和大玉兒的故事,給予了他們極大、極大、極大的想象空間。

其次,就是滿清建立了完整的國家政治體係。

滿清入關前雖然沒有內閣的名稱,但是皇太極統治下的大清已初具內閣性質的內三院。雖任職者均為大學士、學士,但分工更明確了,有的負責編考曆史,有的起草敕諭及注釋古今政事得失,還有的向皇帝進講。崇德以後內三院的大學士、學士們對皇太極的決策有了更大的影響。

此外,在機構設置上也作了相應的改革和進一步完善。皇太極對議政王大臣會議這個機構作了調整,議政王大臣會議從此有了固定的程式,也更成了**主義皇權的工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