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知州怎會如此糊塗?”聽完了急報以後,吳世恭也提不起幸災樂禍之心了,滿心思就是如何麵對信使帶回的噩耗。
麵對著橫衝直撞的汝州軍,潰散的各股農民軍唯恐避之不急,都遠遠地躲開了這支象瘋狗般的明軍。可是躲了一陣子,那些農民軍的首領也終於回過味來了。
其實在從頭到尾的作戰中,別看汝州軍一直氣勢洶洶,占盡了上風,可他們的作戰就是打到哪裏是哪裏,完全是沒有章法。
而那些農民軍的首領雖然都未習過兵書,但這麼多年造反以後,對於戰陣多少總有些熟悉,所以幾番交手以後,他們對汝州軍的作戰特點就有了一些了解。
正麵對敵肯定是不如汝州軍的,但是在外圍遠遠地糾纏,並且吸引汝州軍追擊,使得他們組成不了陣式,再趁機反攻。這就是農民軍的首領想出的對付汝州軍的方法。
於是汝州軍就象是一頭被狼群圍困住的公牛一樣陷入泥潭了。而這時候餘子璉也看出了苗頭,他也當機立斷,把汝州軍集中在一起,返身返回了汝州城。
反正那些農民軍也不敢與汝州軍硬碰硬,而汝州軍這次的戰果也很輝煌,隻要以後有著汝州軍的威脅,農民軍也是不敢隨便進入河南腹地的。應該說,汝州軍的這次出擊的目的也達到了。之後正如餘子璉所料,見到汝州軍的離開,也沒有哪股農民軍敢擋在他們的歸途上。
可就在這時候,農民軍迎來了一支勁旅。老回回馬守應帶著四萬多人馬先入河南。
因為在陝西就食困難,高迎祥在與眾位首領商議後,決定做兩手準備,一手準備就是高迎祥親率主力留在陝西與洪承疇部決戰。如獲勝,趁勢占領陝西全境,以此為根基踏上爭霸天下的道路。
另一手準備就是如戰局不利,則農民軍再入河南、湖廣,因為陝西的糧食補給太困難了,連搶都搶不到多少了。所以老回回馬守應作為先鋒進入了河南。
老回回馬守應最早是與高迎祥、羅汝才等人以邊兵身份共同揭起造反旗幟的。而在這支造反的邊軍中,不僅有漢族,也有回族、蒙古族的成員,所以高迎祥、馬守應的這支隊伍,就是由所謂“夷漢降丁”組成的“堅甲鐵騎。兵有紀律”的漢、回等各族聯合的流民武裝。
所以馬守應在農民軍中的資格很老、地位也很高,而且屬下的老營人馬也是戰鬥力很強。另外,馬守應本人也在農民軍中以足智多謀、能征善戰著稱。因此,當馬守應部一進入河南,先入河南的各家農民軍首領立刻奉其為首。
於是馬守應立刻得知了自己前方多出了汝州軍這麼一支明軍。這讓馬守應是大吃一驚。與那些小嘍囉般的首領不同。馬守應可是知道天下有哪幾支明軍堪稱強軍,帶兵大將為何人。那些明軍分布和活動在哪個區域的。
本來馬守應進入河南。他也隻要防備住玄默部與吳世恭的汝寧軍,可是現在卻突然憑空出現了一支名不見經傳的強軍,這就平添了相當大的變數了。
馬守應不禁要搖頭了。上次農民軍進入河南,突然出現了一支汝寧軍;這次再入河南,又突然出現了一支汝州軍,難道河南的官員都會仙術?他們都學會了撒豆成兵啊?當然馬守應也不知道。直到現在,連崇禎皇帝和朝中大臣都不知道自家突然冒出來了汝州軍呢。
而且最討厭的是,這支汝州軍的作戰作風相當讓農民軍頭疼。對於農民軍來說,隻要明軍龜縮在城池周圍。就算其有十萬人馬都無大礙,但是這支汝寧軍卻是喜歡主動進攻的。君不見,以前曹文詔幾千人馬的主動進攻,就可以殺的幾萬農民軍丟盔棄甲的啊?
但馬守應又詢問了整個作戰過程,也把汝州軍的特點摸了一個**不離十。他就敏銳地發現,汝州軍隻能夠用兩個字來形容——稚嫩。
戰術稚嫩,指揮稚嫩,就是作戰十分勇猛,而士氣卻高昂的不像話。這樣的一支軍隊,如果再獲得幾次大勝的話,就可能完全整合起來,確實變成一支強軍了。
更需要考慮的是,因為汝州軍是相當稚嫩,那用另一句話來說就是不按常理出牌啦,萬一在農民軍與其他明軍作戰最關鍵的時候,這樣一支富有進攻性的明軍突然出現,很有可能會亂拳打死老師傅的。
所以現在趁著這個機會,快些把這支強軍種子扼殺在搖籃裏吧,這也對將來農民軍的行動也有著很大的好處的。
馬守應先指揮汝州軍身後的那幾股農民軍靠近並糾纏住汝州軍,接著大派偵騎探查四周的明軍動向,先確定了汝州軍是一支孤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