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章趕到鳳陽(1 / 2)

“真是笑話!我們這裏仗都打完了,還讓我到鳳陽去軍議。軍議個鬼啊?老老實實跟著陝匪到瀘州去不好嗎?”吳世恭把手中的信扔在了桌子上。

在晚上設營的時候,吳世恭接到了山東巡撫朱大典從鳳陽送來的信,命令吳世恭火速率領著他的汝寧軍趕往鳳陽,並與其他文武一起商議軍事。當然,這個軍議的重點內容並不是如何剿滅農民造反軍,而是該如何保證中都鳳陽不再被農民造反軍驚擾。

在正月二十六日,朱大典、左良玉部進入了已經無人防守的鳳陽。而立下首功的就是帶兵的最高武官——總兵左良玉。他也因此獲得了“鳳陽收複者”的光榮稱號。

在進入鳳陽以後,朱大典一邊做著恢複朝廷統治的林林種種的瑣碎事,一麵就向各方來援的明軍發出了召集令,讓他們盡快地趕到鳳陽。

二十七日,一支四千多人的漕兵軍隊進入鳳陽,率領這支明軍的正是吳世恭的老熟人——漕兵副將燕定山。

另外在這支漕兵軍隊中,還有吳世恭的另外一個老熟人——漕幫的唐六。這次唐六也帶領著三百多名漕幫的子弟加入到了燕定山的軍隊中。

燕定山和唐六以前都是鳳陽衛的人,雖然在後來他們都離開了家鄉,但是他們的家族和祖墳卻大部分留在了鳳陽,所以這次他們倆也是急著趕來救援了。

而在二十七日,南京派出的援軍先鋒也在一名張參將的率領下趕到了。可是讓朱大典納悶的是,給他們通報消息的汝寧軍卻沒有趕到。

朱大典派出去的信使先趕往了穎州,可是在穎州的時候卻得知了汝寧軍已經去了淮河淮南段作戰,所以直到現在,這召集令才送到了吳世恭這裏。

雖說是召集令。可這道命令卻對吳世恭並沒有什麼約束力。因為吳世恭是河南武官,而朱大典是山東巡撫,再怎麼以文驅武,朱大典也管不到吳世恭的頭上來。

隻是現在的朱大典占有著大義,再怎麼說,保障中都的安危總是頭等大事,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對於朱大典這位現階段最高級別的文官,所有的武官也都應該尊重他的命令的。

可是現在的鳳陽根本沒有什麼危險,農民造反軍都已經渡過淮河向著瀘州而去了。更因為汝寧軍在淮河邊上的大勝。明軍應該及時地追擊,要把張獻忠這股農民造反軍給徹底打垮。

而所有的這些,在鳳陽發布召集令的朱大典可能不知道,但剛剛與農民造反軍打完仗的吳世恭卻很明白。所以在內心裏,吳世恭根本不想到鳳陽參加這種毫無作用的軍議。

而且現在的吳世恭又走不開。這裏俘虜是一大堆。繳獲更是堆積如山。

這次半渡而擊,把農民造反軍的大部分繳獲都給留下來了。金銀首飾等這些價高方便隨身攜帶的東西。基本上都被張獻忠部帶過河了。所以汝寧軍所獲不多,才繳獲了三萬多兩。

可那些體積龐大、運輸不便的東西,基本上都落在了汝寧軍的手中。繳獲的騾馬有九百多匹,牛二百多頭,豬羊等家畜一千三百多頭,雞鴨等家禽就是巨量啦。

大車、手推車和獨輪車一萬三千多輛。張獻忠部的車輛基本上都給汝寧軍留下了。這些車輛上裝有的財物,粗粗統計以後就超過了五十萬兩銀子,此外還有二十六萬多石的糧食。農民造反軍在穎州和鳳陽搶掠的財物,大多數都便宜了汝寧軍。

汝寧軍也著實大發了一筆戰爭財。不過這也可以看出。雖然因為連年大災,民間是民不聊生,可是那些官宦士紳家族是多麼的富裕。這也可以看出,雖然明朝朝廷的國庫是相當空虛,連“剿餉”都要加征和崇禎皇帝拿出內庫的銀兩,可是明朝的民間有多麼的富裕。

另外就是盔甲兵器的繳獲了。雖然農民造反軍在鳳陽獲得的精良的盔甲兵器大多數都被張獻忠等老營人馬帶過了河,可是遺留下來的數量也是極其龐大的。

佛郎機炮、虎蹲炮等火炮三十一門;三眼火銃、鷹銃和鳥銃等火銃二百二十多把;弓箭四百多具,備用弓弦二千多根,箭枝超過了八萬枝。

鐵甲十三副;馬甲七副;可是加上破舊損壞的,皮甲和棉甲超過了二千多具;刀槍等明軍製式兵器一萬三千多把;民間打造的兵器三萬一千多把;當成兵器使用的農具和木搶等無數。

雖然因為製式的不同,除了火炮、火銃這些火器能夠使用在城防之上,其餘的兵器汝寧軍並不能夠使用。但是吳世恭還是準備從中挑選一批精良的兵器和盔甲,先把自己的護莊、護路和護礦隊武裝上,防止這次汝寧軍出現的,有預備役的士兵,卻沒有兵器裝備的窘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