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T2黑鐵重型星際工業艦,陳凡還算滿意。體型不大,搞出第一艘來不至於太過費勁。
實際上最快速的方案是先造一艘T1級別星際工業艦,再用T1級別造T2級別星際工業艦。科技的發展就是這樣,層層迭代,沒有良好的基礎是搭建不了上層建築的。
不過有了愛娃的陳凡實在看不上T1級別這種炮灰戰艦,直接跨到T2級別。雖然難度更高,但可以少換一張藍圖,節省為數不多的貢獻點。離開星球時,T2級別星際工業艦到時候可以掛載在T3救贖者上,用同頻曲率帶著一起走。
如果造一堆T1級別星際工業艦,到時候隻能丟棄在這顆星球上。陳凡這想法也算精打細算了,那是一點不想浪費。也就多花一點時間,時間嘛,擠擠總會有的。
不過跨過T1級別直接造T2級別難度也是可想而知,畢竟這可是艦長25公裏的大家夥,不是什麼玩具。光靠陳凡一個人手搓星艦,估計沒個三五年搞不出來,所以陳凡還需要幫手。
打開科技庫,陳凡把早已盯上的兩樣科技拿下。這些計劃早已在他腦海中模擬了無數次,現在就是看貢獻點數量選擇對應的方案。
陳凡挑中的是采礦機器人技術和智能艦員技術。前者200貢獻點,後者500貢獻點,剛好把貢獻點再一次清空。
灌輸了星艦建造基礎知識的他,不僅可以利用采礦機器人技術造出采礦機器人。後麵把采礦機器人的機械軀殼改良縮小,再灌輸智能艦員邏輯,也可以當做艦員使用。這樣星艦人手不足的問題就解決了一大半。
實際上這種想法在科技庫中早已有了成熟科技,就是機械智能科技。完整的智能科技從底層邏輯編碼到機械軀體都有詳細的步驟。唯一的缺點是貢獻點太貴,需要整整1500貢獻點。
不過通過時不時的試探愛娃,陳凡發現愛娃這方麵的見解相當獨到。所以很多底層編碼自己完全可以結合智能艦員技術和愛娃的見解自己創造。
等到了科技庫後麵幾層看看有沒有高級智能再替換也不遲,也算是省下了這項技術的貢獻點。
接下來的一個月,陳凡徹底的忙起來了。陳凡先是拆下塔爾星艦的引擎重新組裝用來發電,再陸續清理星艦尾部的外層裝甲殘骸。
因為這艘T3塔爾星艦是尾部著地衝入地底,撞擊導致的摩擦高溫和尾部燃料爐受到高壓引發的殉爆,尾部的裝甲很多都被融化成一塊塊的。
這就方便了陳凡,少了很多切割工作。隻需要把一塊塊的“黑坨坨”扔進維修部的備用煉製爐中,分離各種金屬物質再按照配方合成新的部件即可。
而且要往星核挖礦本身就需要清理尾部的殘骸,也算是一舉兩得了。至於合適的焚燒爐,陳凡也就找到維修部這一個修一修還能用,修複之後比不上全新,隻有45%回收率。
隨後就是利用維修部門的各種機械手臂、升降平台、智能裝置組裝一個個采礦機器人。陳凡沒有選擇最大能到50米的體型,而是二十米的精悍型。
原因嘛,有很多,主要是陳凡覺得機器人太大建造難度也會上升。不光是組裝難度,編寫的程序,軀體的延遲等等難度都不小。這顆行星也不算很大,估計20米體型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