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輪牛市如果從2005年6月上證指數998點計算,至今升幅已達,如果從2005年12月的1
074點計算,至今升幅達。不少個股的升幅甚至翻番於大盤。券商扭虧為盈,基金獲利甚豐,QFII更是執贏家之牛耳。然而環視中小散戶,卻依然有60%左右處於被套之中。於是人們不得不對本輪牛市進行重新思考、重新品味、重新研究操作策略。
愛使股份(600652)在998點時股價為4.39元,而今上證指數升至1
853.7點,其股價卻隻有3.99元,安彩高科(600207)與愛使命運相同,股價從3.86元跌至2.71元,均屬於被牛蹄踐踏的個股。2006年以來上證指數始終處於上升通道之中,然而有些股票卻如大浪淘沙,5月份上證指數為1
641.3點,到達量價配合的高峰,此後6、7、8、9、10月指數分別為1
672點、1
612點、1
658點、1
752點、1
837點,而成交量卻逐步萎縮,直至10月份工行上市再度放大,而不少個股卻節節下滑,開始了一場牛市中的舞林大會,隻是跳的不是牛市拉丁舞,而是熊市交誼舞。山東鋁業等有色板塊率先分化,在5月創出27.31元高點後至今跌至15.9元,第一食品在6月創出16.26元高點後至今下跌至12.16元,甬富邦從12.63元跌至7.15元,7月份哈空調在創出10.24元高點後至今下跌至5.91元,南寧糖業更是從15元跌至9元,9月份天寰股份和金豐投資分別在創出5.29元、12.16元高點後,跌至3.74元和7.98元,基本上每月都有一批個股被拉下牛背。據統計,2006年1~3月份跑贏大盤的個股達42%,而7~10月份下降至36%,尤其是10月份在指數突破1
800點的背景下,跑贏大盤的個股僅。在10月23~27日迎接工行上市的一周中,指數照例從1
790點升至1
807點,然而上升個股僅263隻,下跌個股達1
035隻,超出上升個股4倍,可見,80%的個股從5月中旬起陸續開始被牛市淘汰出局,這種牛市的殘酷、牛市的苦澀是滬、深股市15年來前所未有的,這就是指數性牛市的本色。
筆者曾多次評述2006年的牛市,並稱其為鬥牛士。置身於這樣的牛市中,必須像鬥牛士一樣,懂得一點生與死的藝術,學一點柔美與英猛、智慧與膽魄、瀟灑與機警的結合。具體而言,本輪牛市可謂指數性牛市和結構性牛市,是向國際化接軌的牛市。7月以來上證指數的上升是由中行、中石化、招行、工行等權重股的變化所產生的,並不是整體股價推升的結果。這一點可從流通市值與指數不能同步上升的情況中得到印證。可見指數性牛市的核心力量集中在權重股中,也就是牛市隻是體現在藍籌股的群體中,既然20%的藍籌群體對市場貢獻出80%的利潤,占據了市場80%的成交量,占領了機構80%的重倉席位,受到了80%的主流資金關注,那麼也必然要占據指數牛市80%的升幅,這一切合理順章、勢所必然。
滬、深股市發展15年來,如果從操作策略而言,可分為三個階段:1990年12月至1995年12月為“捂”的階段,隻要捂住類似“四小龍”的小盤股,就可以從送股、配送的股東擴張中成為“子孫滿堂”的贏家;1996年1月至2001年6月為“炒”的階段,炒題材,炒概念,從網絡中實現黃粱美夢;2001年6月至2006年6月為“品”的階段,品味在行業、成長、品牌、資源、技術、壟斷中的價值。最典型的莫過於貴州茅台,2001年8月上市時股價18.56元,當時指數1
834點,當指數跌至998點時,其股價升至47.02元,隨之又騎上牛背一路上升至125元,從2006年7月開始,市場又進入一個新的輪回,再次進入一個“捂”的階段。隻是曆史不會簡單重複,如今捂的不再是小盤股,而是具有高成長的、高分紅的藍籌股,與這樣的上市公司一起享受國民經濟的高增長、享受指數性牛市的快樂。
指數性牛市也是牛市,不能因為80%的個股分化而否定牛市的存在,更不能因為投資者個人的盈虧而蓋棺定論,市場永遠是正確的,因此,我們隻能去適應市場,在指數性牛市中,悟出指數化的個股,在指數化的上升軌跡中,成為指數性牛市的真正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