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長 征(1 / 1)

中國股市目前究竟到了哪個發展階段?漫漫熊途,路在何方?四年多來,這一問題始終令人深思、令人困惑。近日,在觀看電視劇《長征》中,忽然受到了一定的啟示: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紅軍主力在國民黨第五次圍剿中,由於“左”傾路線的錯誤指導,被迫向西撤退,進行長征。紅軍在突破敵人三道封鎖線後,蔣介石調集四十萬軍隊,企圖將紅軍消滅於湘江東岸,紅軍在敵人前堵後截、兩側夾擊的形勢下,雖然突破了第四道防線,但是浴血奮戰,損失慘重。八萬將士隻剩下三萬餘人,且傷、病、殘、弱隨處可見,缺衣少食,缺彈少藥,使紅軍幾乎瀕臨絕境。此情此景,確如眼下的股市。從上證指數2

245點下跌至998點,跌幅高達56%,787隻個股創曆史新低,流通總市值已縮水至9

000億元之下,兩市日成交金額不足70億元。在這事關紅軍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紅軍中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和路線。一種是以共產國際代表李德為首的“三人最高指揮團”,其方針是全線出擊,禦敵於根據地之外,並寄望與紅二方麵軍、紅六方麵軍會合。另一種是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央領導,其方針是避實就虛,保存實力,跳出國民黨的包圍圈。前者先是冒險進攻,後又保守防衛,處處被動;後者從客觀實際出發,放棄會師計劃,改向敵人薄弱的貴州地區前進,以保存實力。一種是共產國際的洋觀點,機械地套用國際標準指揮紅軍作戰;另一種是毛澤東的觀點,先保存紅軍實力,再圖進一步發展。毛澤東指出,任何一個軍事指揮員,在製定作戰方針時,首先考慮的不是勝利,而是保存實力。最後,紅軍終於從沉重的代價中吸取了慘痛的教訓,采納了毛澤東的觀點,在向貴州挺進的途中,攻克黎平,強渡烏江,並打下了遵義城,召開了具有曆史意義的遵義會議,正式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的軍事路線,使紅軍從此走上了勝利的坦途,挽救了黨和紅軍,也挽救了中國革命。

中國股市目前似乎也處於長征的艱難時期,然而,中國股市無論從哪個方麵分析,都比長征時期的外在條件要好得多。政策上有“國九條”護航,宏觀麵有國民經濟高速發展支撐,投資者結構上有上百家證券投資基金加盟,在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上,2004年達到了業績的高峰,2005年盡管有所回落,但仍舊保持良好的增長勢頭。在這樣的良好背景下,中國股市卻熊氣彌漫,中小投資者幾乎傷痕累累,全線被套,大小券商瀕臨破產,投資基金跌進麵值,中介機構一片蕭條,證券業全線虧損。這究竟是為什麼?政策救市、製度救市為何屢屢失靈?轟轟烈烈的股權分置為何遭受市場冷遇?所有這些事關中國股市的出路問題,也許也到了像當年紅軍對“左”傾路線進行重新思考、重新反省、重新清算的時候了。

如果說當年毛澤東同誌指出的任何作戰方針的製定必須首先從保存紅軍實力考慮,那麼,當今股市任何的方針政策也必須首先從市場的穩定出發,必須首先考慮是否有利於市場的健康發展、市場對各種政策措施的出台能否有足夠的承受能力。市場是各種經濟政策的核心,新股擴容也好,嚴懲莊家也好,查處上市公司的違規經營也好,以及挽救券商也好,完善發行製度也好,乃至各種有關股市的製度修訂,都必須以市場的穩定為第一目標。即使是股權分置改革,也必須把市場的穩定作為第一要素考慮。離開了市場的穩定,製度又有何用?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市場是股市的土壤,是檢驗各種製度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就像當年紅軍長征,如果不能保存實力,又怎能產生星火燎原之勢呢?

中國股市曆經四年的熊市,已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就如中國工農紅軍在長征中也付出過慘重的代價,這也許是事物發展過程中所必須經曆的過程。問題是,這種慘重的代價還將付出多少?還將付出多久?能否盡快地從慘重的代價中覺醒?是否到了為了不使僅剩的紅軍被錯誤路線葬送而決然召開遵義會議的時候了?

中國股市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就像中國工農紅軍是中國革命的產物一樣,都有自身的發展規律。當年毛澤東曾指責錯誤路線的代表李德能否承擔紅軍全軍覆滅的責任。如今中國股市生死存亡的責任也是誰都難以承擔的。兩萬五千裏長征曆經艱險,終於使紅軍在曲折的道路中奔向了光明的前途。中國股市也必將會從“長征”中走出困境,迎來健康發展的全新時期。眼前我們必須觀望,必須思考,必須忍耐,必須保存自己的實力,唯此,才能熬過黎明前的黑暗,才能迎來金雞報曉的重大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