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基本麵與技術麵(1 / 2)

中國股市在多年的風雨曆程中,對於市場分析已基本形成了技術分析和基本分析兩大流派,應該說這二派各有擅長、見仁見智、自成一體。上海股市1994年發生兩派的公開爭論,基本麵分析派認為技術麵分析不適應中國股市,而技術麵分析派則以理論和現實論證了技術分析在中國股市的有效性。客觀上中國股市始終包含著基本分析和技術分析。中國股市還隻是個新興市場,它不僅容納基本分析、技術分析,也兼具了心理分析、市場分析。無論是艾略特的波浪理論、江恩的周期理論,還是巴菲特、格林斯潘的投資理念,以及邱永漢的分析技巧等都能在國內外媒體刊登的各種分析文章中找到各自的影子。客觀而言,中國股市還太年輕、太不成熟。盡管發展的速度令人驚歎,但是比起三百年世界股市的曆史,我國還僅僅是剛起步。我國的股市分析專家中,還沒有產生一位可以與國際股市專家列位的人物,還沒有形成一套適合中國股市的分析理論。所以至今所看到的或聽到的種種分析還是比較膚淺的,有的屬於拿來主義的產物,是舶來品的中外合資;有的屬於中國產品,但往往隻是半成品,附加值還不高。應該說隨著股市的發展,中國的資本市場專業性分析水平正在不斷提高,一支專業分析隊伍,也就是經中國證監會批準的注冊分析師正在形成。然而就分析文章而言,數量與質量的比例還很不對稱。當然這是因為中國的股民發展迅速,以及各種信息傳媒、電視、廣播、報刊的大量需求,使這批剛剛起步的分析師們疲於應對。他們既缺乏深造的機會,又難以產生鑽研的空間,因此文章多以走勢分析為主,或漲或跌多顯示對技術指標的理解能力。這是一種最便捷、最表麵的速成文章,隻是一種素描。在美國一些大牌分析師被稱為“斧頭”,對行業的分析不僅具有滲透力,更具有遠見性,因此對行業的趨向具有一定的話語權。如20世紀末,由於這些大牌分析師對網絡股的推薦使納斯達克市場掀起一股網絡熱潮。當然這些分析也往往受製於利益驅動,但總體看其分析的功力是深厚的。他們的文章往往像探測儀一樣,從地貌、地層的變化中去發現埋藏已久的礦藏,去研究礦脈的去向和含量的數額,去深入細致地從國際經濟趨向、國內經濟趨向中研究具有廣闊前景的企業,去領先一步地從世界各國股市的變化中探尋不斷更新的投資理念。當然,在中國培養一批大牌分析師還需要有待時日,還需要一定的積累和培育,所以對目前的各種分析文章的質量必須要有一個客觀的、清醒的認識。

我的投資分析生涯可以說是摸著石子過河的曆程。雖然在大勢分析上享有一定的聲譽,但是許多分析正確的文章大多是一種機遇巧合或經驗積累。例如1992年11月發表的《穀底在哪裏?》、《再論穀底在哪裏?》兩篇文章。當時上證指數已從1992年5月的1

429點跌至400點之下,文章見報僅隔幾天,大勢反轉,指數連漲三個月直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