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中醫之道(1 / 1)

雖然是過了賞桂的最佳時節,但依然擋不住桂花殘香的誘惑,於是約了一位在中醫業幹了四十餘年的友人,一起去桂林公園品茗賞桂。

在秋陰和秋涼的融合中,在浮動的暗香與飄嫋的茶香交替中,我倆讀股論醫,品味著大自然的平衡之美,抒發著一種和諧的雅興和融洽的逸致。

首先談及2001年6月以來股市的暴跌以及10月23日的暴漲。友人微微一笑說:“中醫之道在於平衡,以陰陽而言,春為陽長陰消,夏為陽盛於陰,秋為陰長陽消,冬為陰盛於陽,一年之內陰陽平衡。以一天而言,晨為陽長陰消,午為陽盛於陰,昏為陰長陽消,夜為陰盛於陽,這種此消彼長必須穩定在一定的範圍之內,不能超越一定的限度,也就是稱之為平衡,如果消長過度,平衡被破壞,對自然界而言或過寒或過熱,則會產生水災、旱災等災害,對人體而言就會產生寒症、熱症、虛症、實症等病變。”

友人的話使我聯想到貫穿股市的兩條主線--規範與發展,恰如陰陽,是否也存在平衡之理呢?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本是息息相通,互為交感。醫書《類經閣翼·運氣上》指出:“蓋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製,無生則發青無由,無製則亢而為害。”發展與規範不就是生與製、陰與陽的關係嗎?

友人點頭稱道:“孺子可教也,悟性可點。”接著繼續談及平衡問題:“無論是自然也好,社會也罷,不管是市場還是人的體質,往往總有可能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使陰陽之間失去協調和平衡,或偏盛,或偏衰,或陰不製陽,或陽不製陰,互相損害,或互相抗拒。就好比人體健康,過分食辛辣之物就可能助長熱邪,而過分食寒涼之物就可能損傷陽氣;過度疲勞就會耗傷氣血,過度安逸就會使氣機衰弱;過度饑餓會導致氣血匱乏,過度飲食會導致脾胃積滯。這種例子舉不勝舉,都表現一個道理,凡事要有一個度,而這個度的標準便是平衡。”

那麼失去平衡又如何去治理呢?友人告訴我:“中醫的一個重要特點便是‘辨證論治’。所謂‘辨證’就是分析、辨別疾病的征候,如病症的部位(髒腑辨證)、原因(病因辨證)、性質(入細辨證)等,所謂‘論治’,就是反複推敲研究,從整體觀念出發通盤考慮治理的方案,要根據具體的人,具體的疾病,具體的地區、季節、氣候等情況反複地斟酌而定。”這位友人十分強調地說:“隻有正確的治療,方能及時阻斷疾病的發展和轉變,反之用藥不當,則不僅難以治愈疾病,反而會使變症迭起、壞症叢生。比如同是感冒,發生於北方寒冬,則需服用辛溫發散之藥,而發生於南方盛夏,卻需服用辛涼解表之藥。”說到這裏,友人不無感慨地告訴我,現在不少人崇尚西醫,殊不知中華醫學曆史悠久,早在遠古時代就開創了原始醫學。早在兩千餘年前就有了中醫理論專著《黃帝內經》。目前來我國學習自然科學的外國留學生,學中醫藥的占第一位,我們不排斥西醫,但是中醫往往更適合由長江、黃河哺育的中華兒女。我們應該走一條真正的科學的中西醫結合的道路。

我不懂醫道,但是聽君一席話卻產生豁然開朗的感覺,中醫與炒股之道是何其相似,人體的健康與市場的健康又是如此息息相通。因此,在股道上行走的人是否也可參悟一下中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