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聲(1 / 1)

尾聲

一代又一代人,從小巷中走出,有的又回到小巷。物是人非,小巷依然,市井依舊。

回到襄陽的日子,我的心情很平和。時常,我坐在沈氏茶館後院的那口古井旁,沉思默想。古井,一眼朝天,冷冷地看著一切。井口四周的石欄,略過膝高,鑲嵌於四角的雕花石柱裏,顯示出工藝的精湛與凝重。那木製的轆轤早已了無蹤影,提水的繩索將井口的青石勒磨出條條溜光的溝槽。低頭望出,幽深的井壁整齊地壘碼著塊塊布滿青苔的石頭,粘稠而沉重。古井很平和,它不會因為沒有氣勢,而自卑膽怯;也不會因為沒有濤聲,而孤寂失落。它始終保持著從容淡泊的自然稟性。

我們祥符家族如同這口古井。表麵上看起來,是一窟窿,靜靜的,水波不興,平平常常。路人走過時,都不會多看它一眼。可是,有一天,當你渴了,當你站在那兒掏水來喝,就會驚異地發現,這古井,竟然是那麼的深,深不可測;掏上來的水,竟然是那麼的甜,甜得無與倫比。

相傳,明弘治年間,時任大學士劉健和丘睿曾結伴遊襄陽。這天,他們來到馬背巷的古井邊,劉健碰巧踢著了一枚方孔錢,隨口說道:“丘兄,你的學問像這古錢,傳世如今,可惜沒有一根繩子將它們串起來,四處散落也。”丘睿反擊道:“劉公,你的學問似這古井,常年湧泉,可惜無汲水之物,又將奈何?”兩人相對大笑。

其實,我們祥符家族仿若一枚方孔錢。方孔是靈魂,外圓是人生。人生中有一種力量能比金錢更有力地支撐著靈魂,它能通向那至真、至善、至美的高尚境界,在希望的原野上永不凋謝。這就是精神之泉。當你的靈魂裏湧動著不竭的精神之泉,你就會富有充實,暖意融融,其樂無窮。

泉道乃學道,學道乃人道,傳世之古訓也。

每當夕陽銜山之時,襄陽城背後那黛青色的隆中山就像一個沉思的哲人,靜靜地注視著一個深沉的身影:鶴發老人戴月披星,行走於高山流水之中。他踽踽獨行,執著地覓索著精神的守望之地……

這便是我們祥符家族的傳世身影,一尊古香古色的雕像。

2001年8月26日定稿於鄭州

2006年7月7日修訂於鄭州

作者簡介

王雄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畢業於蘇州鐵道師範學院中文係。1989年開始文學創作,先後出版了中篇小說集《男錢》、《丫頭彩鳳》,散文集《遙遠的大海》,報告文學集《世紀寓言》和理論專著《采訪藝術論》等,共計200餘萬字。其代表作長篇小說《陰陽碑》、《傳世古》和《金匱銀樓》,合稱“漢水文化三部曲”。被譽為中國第一位倡導和實踐“漢水文化小說”創作的作家。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