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大學剛畢業的女孩,被分配到一家報社,本以為自己可以一進去就當記者,但萬萬沒有想到,領導讓她做的工作居然是到通聯部抄信封!
“抄信封這種工作,隻要是會寫字的都能幹,我大學苦讀四年難道就是為了幹這種工作嗎?領導也太瞧不起人了!”
換了一般人,沒準一生氣幹脆就辭職不幹了。
剛開始的時候,女孩也有點想不通,但她又想:既然領導這麼安排,肯定有他的考慮,或許這份工作正好缺人。抱著這樣的心理,她沒有抱怨,而是認真地把領導交待的工作做好。三個月後,她一個人就能完成三個人的工作量。
她的表現被領導看在眼裏,覺得這個女孩真不錯,別人不屑一顧的工作能做得如此出色,如果給她更重要的位置,一定可以做得更好。於是,領導重新安排了她的工作,從此以後,她先後擔任了文摘版、理論版和副刊的編輯……
這個把毫不起眼的工作做得與眾不同的女孩,就是被廣大觀眾所喜愛的央視著名主持人——王小丫。
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有過和王小丫類似的經曆:當我們經驗不足、能力還沒有被認可的時候,分派給我們的是最不起眼的工作,這樣的工作與我們的期望有著巨大的落差。
在這樣的時候,我們往往就會消極怠工,苦悶,彷徨,覺得沒有出路,甚至一走了之,並給自己找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
“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可問題是,你真的是爺嗎?還是你認為自己是爺,而別人卻並沒有感覺到呢?
這個問題沒搞清楚,就算是再多換幾個地方,隻怕還是一肚子的怨氣:像我這樣的千裏馬,怎麼到哪裏都找不到伯樂!
這時候,不妨想想王小丫的經曆,單位還是那個單位,領導還是那個領導,這些都沒有變,但為什麼僅僅隔了三個月的時間,機會卻不一樣了呢?
伯樂其實一直都在那裏,關鍵是你有沒有讓人看到你作為千裏馬的潛質。這也說明一個最簡單的道理:小事做到“放光”,才能承擔大事。
機會不在外麵,而在自己手中。與其把時間浪費在盲目的選擇上,不如沉下心來,把手邊的工作做好,哪怕是最簡單的工作。
達·芬奇的名作《最後的晚餐》享譽世界,但是你可能不清楚,最開始的時候,請達·芬奇畫這幅畫不過是為了給聖瑪麗亞修道院的一個飯廳作裝飾。
就算是一個最普通的三流畫家都可以完成這件工作,況且,誰也不會期待在飯廳的牆壁上看到什麼絕世佳作。然而達·芬奇卻沒有看輕這項工作,他以自己一貫慎重的態度,日以繼夜地完成了這幅作品。
結果這幅畫震驚了全世界,名不見經傳的聖瑪麗亞修道院因此名聲大震,而默默無聞的達·芬奇也因此名垂青史。
如果當初達·芬奇以此為小事而隨便應付,那麼,我們今天不僅看不到這幅名作,恐怕也不會在美術史上看到達·芬奇的名字了。
機會不是想來的,也不是抱怨來的。在職場中,越給自己找借口,越沒有機會。連一件小事都做不好的人,怎麼可能做好大事?換了你是領導,你願意把機會交給一個做任何事情都敷衍了事的人嗎?
與其去羨慕別人有好的機會,與其以“我可是幹大事的人”為借口,不如把手邊的小事情做到極致,做到“放光”,自然就會有更多的機會!
3.一兩“認真”勝過一斤“聰明”
好像沒有人願意承認自己不夠聰明。但在工作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