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框架理論,工作中的很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有時候,一條路走不通,問題並不出在別人或事情本身上,相反,可能正是框架給我們的思維和行動設了限。工作中,如果能經常轉換一下思考的角度,改變一下行為方式,事情可能就會簡單得多。
比如,工作需要我們接觸不同的人,當發現對方身上存在對我們不利的框架時,我們就可以因勢利導地打破它;也可以為他人製造一個框架,讓事情朝著我們希望的方向發展。
在投標結束後,如果我們已經預中標,通常最擔心的莫過於同行的惡性競爭,客戶因我們的對手散播不利於公司的言論而改變訂購決定。此時,我們可以為客戶製造一個框架--在與客戶交流時,傳遞給對方一種信息:“目前本行業的銷售市場還不太成熟,競標排名宣布的時候,許多落在後麵的生產廠商會惡意攻擊排名靠前的競爭對手。”客戶有了以上框架,我們的預中標就有了一份保障。競標排名宣布後,即使其他廠商對我們惡意攻擊,其作用也在客戶的框架以內,因為客戶已經有了“在商業競爭中,好產品遭受對手攻擊在所難免”的框架,反而會強化我們產品不錯的觀念。
框架非常頑固地存在於每個人的頭腦中,其程度類似於三角形的穩定性。更進一步分析,如果每一個框架都具備需求、外因、決定性觀念等三個要素,那麼把它們找出來並加以正確地分析,就能做到對內無框架,對外發現框架、製造框架以及利用框架。
比如,當下屬對你的觀點提出不同意見時,你會感覺不舒服,如果你的第一反應是批評、對抗,那接下來的溝通就會出問題。
先來分析你的框架:需求是自尊的需求,外因是下屬對你提出不同的意見,決定性觀念是你認為下屬提出不同意見就是不尊重自己。
下屬的框架則是:需求是幫助主管改進工作的需求,外因是主管允許下屬提出不同意見,決定性觀念是自己的建議確實能幫助主管改進工作,進而認可自己的業務能力。
通過對比你會發現,激發你對抗性反應的下屬的主觀意圖,並非要挑戰你的領導權威、讓你下不了台,而是對改進工作獻計獻策;下屬願意直言不諱地表達不同觀點,是對你胸懷、領導能力的一種肯定,認為你能夠采納不同意見。
這樣分析下來,你以為下屬不尊重自己而不舒服的感覺,會被“這個下屬還是有點兒想法和潛力的”這一正向感受所替代。既然雙方的目標都是把工作做好,於是就有了共同語言,也找到了平等對話的基礎。在這一前提下,如果你覺得下屬在提意見的場合、措辭方麵還需要改進,可以進一步跟他溝通,幫助他提高,這種有針對性的溝通其效果會比一味批評、斥責好得多。如果你用身份、職位的優勢強迫別人接受你的觀點,不在一個層麵上進行溝通,那對方也許會豎起耳朵聽,但會關上心門。這樣的溝通是費力而無效的。
在溝通過程中,如果你走不出自身的框架,就會落入慣性思維;如果能破除各種框架,看問題就能更長遠,甚至反敗為勝。
銷售人員出去拜訪客戶,在向客戶介紹產品時,總是按照溝通時的慣性思維,隻挑好的說,這會讓客戶形成我們是在“王婆賣瓜,自賣自誇”的框架。
我們來分析客戶的框架:需求是買到質量可靠、性價比高的好產品;外因是銷售人員極力推銷自己的產品;決定性觀念是認為銷售人員如此急於推銷,產品可能會有潛在的問題。
分析完成後,我們就要打破客戶的上述框架。如果僅僅描述產品的優點,顯然會給人自吹自擂、急於求成的印象。反過來,如果我們強化客戶原有的框架,隻說自己產品的缺點,當然也不行。正確的做法是,有意識地簡要介紹產品的發展過程,列出曾經遇到的問題,重點說明這些不足已通過合理的設計得到了修正,目前的產品已經具有了更多的優點,以此幫助客戶建立一個新的框架。
這時,在客戶的新框架中,需求還是買到質量可靠、性價比高的好產品,外因則變成其他品牌的銷售人員都愛自賣自誇,而我公司的銷售人員非常誠懇地介紹產品,指出了自己的優缺點(當然是客戶所能接受的缺點),決定性觀念因此變成:既講優點又講缺點的銷售人員是誠懇的,是值得信任的,銷售的產品應該是好產品。
采用這樣的策略,我們就更容易獲得客戶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