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的深淺,不僅在於朋友對你的才能欽佩到什麼程度,更在於他對你的弱點容忍到什麼程度。有時候濃鬱的友情看上去反而十分清淡,真的就好像茶一樣,初時濃烈,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趨於平和,而此時卻又是恰到好處。即使相隔多年未曾謀麵,一朝相會兩顆心靈便立刻對接上,無需任何寒暄與過渡,雙方就能相融為一體。有些時候,最珍貴的友情往往像北極星那樣,遙遠但卻永恒。記得一位智者曾經說過:使自己強大起來的方式大概有兩種:一種是增加自身的知識、能力;另一種是增加自己的朋友,特別是增加那些有知識的、有能力的朋友。前者,是通過自身能力的增長而使自己逐漸強大,後者則是通過朋友的力量使自己強大。一般地講,強者更加注重前一種,弱者更加喜歡後一種,而智者兩種方麵都擅長。
我們常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這是對朋友數量的最低要求,但恰恰是對朋友質量的最高期待。與朋友相處,最為難得的是保持一定的距離。在這個距離上,既不至於冷淡了朋友,也不至於損失了彼此的獨立。因此說,與朋友相處是心靈的藝術。距離恰當了,友誼反而會長久。
友誼就是相互撥弄著心靈之弦,從而發出優美的和聲與共鳴。友誼是我們哀傷時的緩和劑,激情時的舒解劑,是我們壓力時的流泄口,是我們災難時的庇護所,是我們猶疑時的商議者,是我們腦子的清新劑。但是切不可苛求朋友給你同樣的回報,寬容一點,對自己,也對朋友。
半個朋友
從前有一個仗義的廣交天下豪傑的武夫。他臨終前對兒子說:“別看我自小在江湖闖蕩,結交的人如過江之鯽,其實我這一生就交了一個半朋友。”
兒子納悶不已。他的父親就貼近他的耳朵交代一番,然後對他說:“你按我說的去見見我的這一個半朋友,朋友的意義你自然就會懂得。”
兒子先去了他父親認定的“一個朋友”那裏,對他說:“我是某某的兒子,現在正被朝廷追殺,情急之下投身你處,希望予以搭救!”這人一聽,容不得思索,趕忙叫來自己的兒子,喝令兒子速速將衣服換下,穿在了眼前這個並不相識的“朝廷要犯”身上,而他自己的兒子卻穿上了“朝廷要犯”的衣服。
兒子明白了:在你生死攸關的時刻,那個能與你肝膽相照,甚至不惜割舍自己親生骨肉來搭救你的人,可以稱作你的一個朋友。
兒子又去了他父親說的“半個朋友”那裏,抱拳相求把同樣的話訴說了一遍。這“半個朋友”聽了,對眼前這個求救的“朝廷要犯”說:“孩子,這等大事我可救不了你,我這裏給你足夠的盤纏,你遠走高飛,快快逃命,我保證不會告發你……”
兒子明白了:在你患難的時刻,那個能夠明哲保身、不落井下石加害你的人,可稱作你的半個朋友。
那個父親的臨終告誡,不僅讓他的兒子,也讓我們懂得了一個交友的道理:你可以廣交朋友,也不妨對朋友用心善待,但絕不可以苛求朋友給你同樣的回報。善待朋友是一件純粹的、快樂的事。如果苛求回報,快樂就大打折扣,而且失望也同時埋下隱伏。畢竟,你待他人好與他人待你好是兩碼事,就像給予與被給予是兩碼事一樣。你的善隻能感染或者淡化別人的惡,但不要奢望根治。當然,偶爾你也會遇上像你一樣善待他人的人,你該慶幸那是你的福氣,但絕不要認定這是一個常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