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閱讀了本書,也許你會說:“我都讀懂了,思路也記住了,可在一些場合站起來講話還是不靈。”為什麼呢?書本是解答你的問題,訓練才是解決你的問題。因為當眾講話是一門技能。也許你又會說:“我早就明白這一道理,也參加過類似的訓練班,自己的當眾講話水平有提高,但不是十分的理想,還有許許多多的問題纏繞著自己,在影響著自已正常水平的發揮。”這又是為什麼呢?在此,請聽聽老學員的“三大忠告”和“三大提醒”。忠告之一:不要想成為別人“當眾講話訓練班”的學員茅先生說:“參加訓練的時候,我特羨慕我們班上的一位姓劉的學員,他上台講話的風格特像中央電視台主持人朱軍。因為我喜歡朱軍,他上台的一言一行就成了我要達到的目標。起初練的時候特有信心,大家都說我進步很快。可越往後我就覺得越難以有很大的突破。有位學員幹脆不客氣地說:‘這種不倫不類的講話像什麼?完全失去了你自己!’這句話如當頭一棒把我敲醒了。是啊,我們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重複著人性中的一大弱點:羨慕別人,輕視自己。“記得浪漫鋼琴王子——克萊德曼來京獻藝時,我到北京音樂廳聽他的演奏會。當克萊德曼彈奏完他自己改編的‘梁山伯與祝英台’時,坐在我旁邊的一位女士雙手交叉在一起,相互扭動著直歎氣。隨後又自言自語地說:‘他指尖敲擊的音符,也是我敲擊過的音符,可他指尖下發出的音質怎麼就那麼迷人?’
“當時,我聯想起了當眾講話的道理,這其中的關鍵並不隻在於你彈的是什麼曲子(說什麼),而是在於彈奏的人(講話者)在彈奏(講話)時所融進去的對作品(講話內容)的理解、情感以及個性。據說,在某個領域要想贏得‘家’的稱號,首要的一條是要有顯明的個人風格和自己區別於他人的獨道之處。雖說,我們練習當眾講話並不是想成名成家,但單從吸引別人、讓人愛聽角度出發,同樣的道理,也要有自己的個性!
“我們常說,太陽底下,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更何況太陽底下最複雜的人呢?每一個新生命,都是太陽底下的新事物,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在此之前沒有和你一樣的人,以後也絕不會有。我們從現在起應該培養這種觀念,去張揚自己獨特的個性,使自己與眾不同,發揮出自己應有的價值。
“社會和學校可能會企圖改造我們。傳統的教育理念,習慣於把我們放在同一模式中去塑造,但我們現在明白這一點後,決不會讓僅屬於自己個人的那點獨特的火花隨意地被消失掉。不要總想成為別人,要學會欣賞自己,堅持個性,充分挖掘自身的潛力。
“也許你的普通話還帶有一點鄉音,也許你的嗓音有點沙啞……這些都沒關係,重要的是在當眾講話時,完全放鬆自己,讓自己回歸到原本的狀態,你的一言一行,顯露著你的獨有風格。
“有了以上認識後,一次我出席本係統組織的市場研討會,在起身發言前,我隻想自己要說什麼,說出自己確實想要說的東西來。站起來後,我就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講話中去,早已忘掉了自己是在當眾講話。我隻想著要正確、清晰且感情豐富地告訴大家我要告訴給他們的事情。
“結果呢,我的當眾講話超凡脫俗,魅力四射,給在座的與會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散會後,某位領導拍著我的肩膀說:c你真是位出神入化的演講者。’老實說,我還從未想當過當什麼t演講家’。可是你一旦將自己完全放開,輕輕鬆鬆地去表達,你的才能也就展現出來了。‘演講家’的稱號,不想,也自然就有人送了。
“現如今每當我在一些場合須當眾講話時,在站起來之前,我就這樣暗示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另外一個人是與我相同的。盡管幾十億人都有兩隻眼睛,一個鼻子和一張嘴,但他們之中沒有一個人的長相與我完全一模一樣,而且他們之中也沒有一個人具有和我完全相同的思想及觀點。我有獨特的個性特點,這是我最寶貴的個人財富。從現在起,我要抓住它、珍惜它。這就是我當眾講話能產生震撼力和真誠感的原動力!
“有位哲人說:‘一個位置恰到好處的窗戶,它本身與其他窗戶沒什麼兩樣,並不會在外形上惹人注目。但當主人需要陽光時,它會默默地把光線放進屋裏:當主人需要涼風時,它又及時把涼風引入屋裏。’我認為當眾講話也是如此。高質量的當眾講話,是讓聽眾感覺不出你的精心構思,而覺得是一種自然的流露。如果你的當眾講話,讓聽眾覺得你曾受過當眾講話的訓練,每句話中都流露著一些模仿的技巧,那你就是給老師丟麵子了。記住,保持個性,自然地去說,讓聽眾感受你的感受。”
忠告之二:不要用“藝術體操”的方法,學練“廣播體操”
“當眾講話訓練班”的吳先生說:
“讀大三時,有一次學校組織演講比賽。我先是寫演講稿,然後是背演講稿,進行充分地準備。為了這次演講,我還特意上了一個演講訓練班,第一堂課是由一名專業教授講的。在我的記憶中,這一堂課的重點內容是姿勢。
“老師教導說,應該讓手臂鬆弛地下垂在身體兩側,掌心向後,手指半屈,拇指與大腿接觸。學員們被訓練以優雅的曲線舉起手臂,手腕以古典方式轉一圈,然後先把食指伸開,然後是中指,小指。最後,等到這整個裝飾性的動作進行完後,手臂再按照同樣優雅、自然的曲線放下來,貼住大腿外側…一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這次演講比賽中我拿了第一名。但遺憾的是,在演講比賽場上,我能慷慨激昂、思路清晰、語言流暢;而在一些當眾場合讓我即興說幾句時,則支支吾吾、吞吞吐吐,既不知說什麼,也不知怎麼說,與演講比賽中的我完全判若兩人!我一直不明白這其中究竟是什麼原因?
“經過參加當眾講話訓練後,現如今在任何場合都能侃侃而談的我,從中找到了答案,即在當眾講話方麵,我們一般人有個認識上的誤區:一談到當眾講話,就與那種參加比賽的演講相提並論。當年我就是這樣認為的。事實上,那種背講稿,參加比賽的演講,隻是當眾講話的表現形式之一。從某種意義上說,演講比賽的藝術性要求更多一些,尤其注重演講技巧和現場的表演性,屬於‘藝術體操’;而當眾講話,則完全是一種實用性的演講,屬於‘廣播體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