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羞恥時:書麵語用“滿麵羞赧”,口語說“恨不得有個地洞鑽下去”:
說到逃跑時:書麵語用“撒腿就跑”,口語說“隻恨爹娘少生了兩條腿”;
談到著急時:書麵語用“心急如焚”,口語說“急得像隻熱鍋上的螞蟻”。
仔細品味一下,同~個意思,後一種說法,讓你聯想到了什麼?
在口語表達時,最好多用“畫麵感”的詞,尤其在講述一件事情時,盡可能每一句話都讓人在腦海裏形成一種畫麵。什麼是“畫麵感”?“畫麵感”就是“形象感”。講話者如果有了形象感,說出的話自然就生動了。
為了進一步給你一些啟發,現在請跟隨我一塊從前麵我們所列舉的學員發言中,再次品味一下那些生動的“畫麵感”語言:
——記得七歲的時候,我一看到村裏的大姐姐穿高跟鞋,我的小腳丫子就癢癢,饞得要命。
這裏不說“心裏癢癢”,直接說“小腳丫子癢癢”,多有畫麵感,把孩子的那種天真頑皮的動態說得活靈活現。
——我慘淡經營了一年,不僅當初的投資沒有收回,連維持正常運營都有些困難,做“網”之人,反而自己倒被“網”住了。
這裏巧用“網”字,不說自己“經營倒閉”,而說反而自己倒被“網住了”,一語雙關,形象生動!
——我說: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會轟轟烈烈,但往往也會遍體鱗傷,因為不知怎麼吃,手可能會被紮、嘴可能會被刺、牙可能會被硌。最要命的是,如果吃了有毒的螃蟹,還會被毒死。探路者往往最後成了烈士。許多曆史事實告訴我們,把紅旗插到山頭上的往往是第二批衝鋒隊員。
說得形象、新穎、恰當!
——常聽人講,應聘者在主考官麵前都像“老鼠見了貓”。而我的經曆卻是“貓見了貓”。
在“老鼠見了貓”的原意上,說出“貓見了貓”的新詞組,讓人耳目一新。
——如果說別的姑娘有的是豔麗,她給人的感覺是清純:眼睛是單眼皮,不小不大;眉毛是柳葉眉,不粗不細;鼻子小巧玲瓏,不高不矮;一看那張嘴就讓你覺得甜!
這是用口語進行肖像描寫的一段話,沒有用書麵語那樣華麗的詞藻,但一個清晰可見的鄰家姑娘仿佛就在身旁!
——當然,誰都想住得舒服一點,但是你即使把地麵鋪上象牙、鑲上翡翠,把牆貼上黃金、嵌滿寶石,對生活在其中的人來說又有多大意義呢?……杯子並不重要,水好就行!
這幾句話用的完全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詞語,給人留下的印象句句都那麼地強烈。
另外,相同的意思用不同的言詞來表達,會讓人聽起來活潑、形象。如一位籃球教練看了一場精彩的籃球賽回來,向隊員們描述道:
在終場前5分鍾,老虎隊8號一個遠程砸眼命中,接著12號飛身勾籃的手;9號快速衝刺進網;最後6號側身裝筐又添兩分,老虎隊一下反敗為勝!
其中,“砸眼命中”、“勾籃的手”、“衝刺進網”、“側身裝筐”是在用不同的措辭表達一個意思。特征之三:成語、俚語和諺語多有一位澳大利亞籍學者,是專門研究漢語言文學的,漢語說得非常地道。他的學術報告,生動有趣,引入入勝,很能征服人。原因之一,就是在他在報告中善於適時地穿插7一些俚語、成語和諺語。由於俚語、成語和諺語是來自民間的語言,不管文化高低,大家一聽就懂,加上又是出自一個外國人之口,聽起來就更有趣了。
2004年8月,這位澳大利亞籍學者,應邀到我國東北的長春某所大學講學,在正式開講之前他先來了這麼一段:
我昨天晚上到的長春,沒想到8月的北京熱,長春也熱。我在賓館外散步,看見個賣西瓜的。
我說:“你的西瓜好不好?”
他說:“賊好!”
我問:“什麼叫賊好?”
他答:“賊好就是沒治了!”
我又問:“沒治了什麼意思?”
他答:沒治了就是好極了!您看我的西瓜多好}”
這時我想起了中國的一句成語,於是說:“你不是王婆賣瓜,自賣自誇吧?”
“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我的瓜,皮兒薄,子兒小,瓤兒甜,咬一口,甜掉牙!”
“哢嚓”一聲,他順手就切開一個,特哥們兒!
我一吃,皮兒厚,子兒白,瓤兒還是酸的,於是我又說:“你要貨真價實,可不要假冒偽劣呀!”
接著我又說:“沒關係,買賣不成仁義在。”
他一聽急了,“這個不算!”“哢嚓”一聲又切開一個,我一看,皮幾倍兒薄,子兒倍兒黑,我狼吞虎咽地吃起來,瓤兒倍兒甜。
他問:“這個是不是賊好?”
我一伸大拇指:“哇噻,酷斃了!”
在場的聽眾,聽完他的這段開場白,笑得前仰後翻,無不驚歎他漢語言表達的功底深厚。
仔細分析他的這段講話,精彩之處就是他能靈活地運用正在流行的成語、俚語和諺語。
如果在你的當眾講話中,也有意識地從生活中吸收一些這類通俗語言,加以穿插運用到你的講話之中,一定會收到風趣幽默的效果。
要想做到這一點,其實並不難。一個外國人能做到,我們國人說自己的本民族語言,那就更不在話下了。隻是在當眾講話時,把內心想表達的意思,用日常生活中真實感受的語言說出來就是了。
譬如,我們的學員在談到第一次當眾講話的感受時,也有些精彩的口語、俚語和諺語的運用:
——每當我不得不站起來在眾人麵前說話時,身子還沒站起來,腿先軟了。臉紅心跳,腦袋瓜子脹滿。本來準備好的話,腦袋瓜子一下子斷了電,頭腦漆黑一片。即使有時還記得說什麼,往往是說了前邊,忘了後邊,語無倫次,支支吾吾,關鍵時刻掉鏈子……
這段話中的成語和俚語,就運用得非常到位,給人以真實之感。一個活脫脫“怕的形象”展現在了人們眼前。再如:
——我的性格不內向,應該說是外向的。在私下裏聊天可以夠得上“神侃級”的。就是一遇正規場合,讓你一五一十地就某個問題說幾句,就歇菜了。我一在眾人麵前說話就麵紅耳赤,心跳加快,口幹舌燥,手心出汗,呼吸氣短,話也吞吞吐吐,標準的當眾講話“綜合症”……”
“神侃級”,“歇菜了”和“綜合症”,都是些眼下的流行詞彙,“一五一十”、“麵紅耳赤”、“心跳加快”、“口幹舌燥”、“手心出汗”、“呼吸氣短”、“吞吞吐吐”,這一係列四字成語的運用,形象生動,通俗易懂地說出了當眾講話“綜合症“的症狀特征。
——當官當副、吃飯吃素、穿衣穿布,出行走路。
這是民間俚語的運用。
——讀菜譜,首先是物美價廉。現如今,書價一個勁地“發高燒”,隻漲不退;惟菜譜沒感冒,而且內容實在,沒有否定、議論和批評,輕鬆自在,是七分熱就是七分熱,三寸丁就是三寸丁,幹脆利落。
“發高燒”、“感冒”、“七分熱”、“三寸丁”,巧用一些專業術語的引伸義,給人以幽默風趣之感。
口語化,除了在用詞方麵的特征之外,在句式上與書麵用語比起來,也有英特征。
特征之四:短句多
當眾講話,盡量用短句子。因為說出的話,轉瞬即逝,看不見,摸不著,如果句式太長,句子結構過於複雜,會增加聽話人的難度,給理解造成麻煩。
書麵語言,不存在這一問題,一次沒看懂,還可回過頭來重新再看一遍。但聽他人講話可不行。因此,口語化要求,長句短化,複句簡化,盡可能說正順句,不說倒裝句,盡量少用專業術語和怪癖的詞,冷癖的文言文盡可能變成白話。做到了這些,說出的話就達到了語言簡潔、通俗易懂、以聲傳意的目的。
前麵我們所列舉的事例中,短句式運用得好的當屬第5期學員陳先生的發言:
為什麼這麼說呢?你看吧!讀曆史,感覺太沉重;學地理,讓人更覺渺小;品詩歌,太抽象;賞言情,怕對不起女朋友;看武俠,覺得人太賤,性命不值錢;聽新聞,假的太多了,難以當真……於是讀菜譜,雖然是空中樓閣,但是讀起來是真正的津津有味,實在有趣。
這段話,並排的短句,說起來上口,聽起來易懂。
在敘述語言中我們要用短句式,在說到末尾,帶有點題性質的幾句話時,更需要字斟句酌。結尾的語言說短了,更容易讓人記住,印象深。如:
——我憑著毅力走到了今天。現如今我買的房,就在紫竹院旁邊。每當我坐在暖融融的窗前,望著外麵紛飛的雪花,就想起1990年12月31日的那個傍晚。它激勵我送別昨天,走到今天,還將伴隨我走向明天……
——這事,已經過去許多年了。每當回憶起,我就在想:小時候做事,率真、敢為;大了做事,瞻前、顧後。有人把這叫做“成熟”,可“成熟”的背後,是否也失去了許多意外的收獲?——奇跡!一個溫暖創造的奇跡!溫暖是什麼?是教之有道,斥之有方!善於播種溫暖的老師是高明的老師!誰這麼做了,誰就收獲“奇跡”!以上列舉的是短句實例,口語中使用短句固然重要,適當地運用一些組合句式,如對比句式、排比句式,也能增加口語表達的生動性.。
特征之五:組合句多
組合句,在當眾講話中,能烘托一定的氣勢,營造一定的氣氛。在我們前麵所列舉過的範例中不乏這樣的精彩片段。如:
——站在湖邊上,這時天上飄下來的一半是雪,一半是雨;我端著飯盒,凍僵的手往嘴裏拔的一半是米粉,一半是淚水……
這是一組對比句,描述了客觀天氣與主觀感受,將一種孤立無援的淒涼氛圍烘托而出。
——這是穿“高跟鞋”的代價,更是“愛美”的代價!
這是一種遞進式的組合句,起到了警示聽眾的效果。
——不必跑遍大江南北,也能享受多地風味。八大菜係盡收眼底,風味小吃薈萃一堂。痛快!痛快!瀏覽不同菜譜,飽覽各地食風。神遊天下,學貫古今。既增長知識,又大飽口福。既無跋涉勞累之苦,又無油煙忙碌之煩。妙哉!妙哉!
這是一組對比句式,聽起來,給入以韻律的美感。
——門依舊,牆依舊,屋頂依舊——就這樣,沒有裝修,我就搬進了新居。
這是一組重疊句式,帶有點調侃的味道,正好與內容所表達的一種淡泊、不圖虛榮的情趣協調一致。
——弟弟穿著有補丁的褲子,拖著鑽出腳指頭的鞋,扛著半袋子玉米餅,背著家裏祖傳的那把二胡……渴了,喝幾口自來水;餓了,啃幾口帶來的玉米餅;困了,就睡在火車站的候車室裏……
這是一組排比句,樸實無華地將一個窮困潦倒的求學青年的困境描述了出來,勾起人們一陣陣來自內心深處的同情。
通過以上對口語化的五個特征的分析介紹,充分說明:口語化,不是粗俗化;通俗,但不淺陋。如果靈活地運用口語表達的五個特征,說出的話,既有色彩美、又有聲音美、還有韻律美。
www.biqi.me比奇中文網一直在為提高閱讀體驗而努力,喜歡請與好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