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鏖戰淞滬——炮戰(2 / 3)

正因為很清楚吳淞炮台的重要,19路軍戰前就下令要固守這個炮台。此時,鎮守跑台的是吳淞要塞司令鄧振銓。

鄧振銓,現在很少有人知道這個人。但是在當年,鄧振銓卻是黃埔係早期的一員名將,他本來就是黃埔軍校訓練部的中校副官。誰都知道******的嫡係,是黃埔軍校學生軍組成的第一軍,而第一軍中最嫡係的,就是第一師。鄧振銓就曾經是這第一師的師長,他的前任師長很有名,叫薛嶽,他的後任師長也很有名,叫胡宗南。

能指揮******嫡係第一師,可見鄧振銓本來不是一個庸才,龍潭戰役拚死衝殺,鄧振銓本來也不是一個膽小鬼。然而時過境遷,這位中將要塞司令早已不複當年之勇。吳淞口在上海的北麵角上,而鄧振銓卻把自己的公館放在了遠離上海,更遠離自己防區的蘇州。沒事也不在炮台露臉。

吳儂細語相伴,消磨了銳氣的鄧振銓已經忘卻了一個軍人的本分。

1月25日,19路軍下達命令,固守吳淞炮台。作為要塞司令本應該立即趕赴自己的崗位。可這位鄧振銓司令卻扭扭捏捏,開始推說炮台配件不足,後來又幹脆提出辭職。

這樣的行為,擺明了是臨陣脫逃。按理說,這樣的事情放在正常的軍隊中,拉出去軍法從事都沒問題。然而,詭異的是,戰事開打以後,鄧振銓的辭職卻神奇的得到了軍政部的批準。

原來,這位鄧振銓司令是軍政部長何應欽的心腹。何應欽既是他在貴州軍校時的教官,還是鄧振銓北伐時的上司。所謂門生故吏,兩樣都占全了。而鄧振銓的女兒,還拜了白崇禧當幹爸。這樣的門路關係,鄧司令在開戰的時候,卻完成了勝利大逃亡。

而就在鄧振銓溜走的時候,被自己司令拋棄的吳淞炮台官兵迎來了慘烈的一戰。

上海這邊戰事發生之後,吳淞炮台最初並未與日軍交火。

因為一二八當夜的戰事,在開始不到一天後,就在外國領事調停下停戰了,所以雖然眼皮子底下,日本軍艦忙著經過吳淞口補充援兵給養,炮台也沒有開炮。

但是2月3日,閘北方麵重新發生戰鬥後,吳淞炮台就沒法置身事外了。上午9點,炮台接到命令,向日軍彙山碼頭和日艦開炮。

要塞司令鄧振銓溜走後,主持要塞實際防務的,是要塞參謀長滕久壽。滕參謀長同樣是何應欽在貴州軍校的門生,然而這位參謀長沒有像他的司令那樣腳底抹油,而是忠實的執行了命令。

炮擊迅速演變成炮戰。

此時經過吳淞黃浦江江麵的,是護送日軍戰死者遺骸回國的第26驅逐隊三艘驅逐艦。11點25分,雙方開始炮戰。這輪炮擊,吳淞炮台發射炮彈三十多發,步兵也以機槍步槍向江麵上的日艦射擊。

在距此4海裏的第3戰隊也聞訊緊急趕來參加了炮擊,因為日本軍艦並不是以摧毀炮台為目的,而隻是壓製射擊。因此到下午1點,炮戰就平息下來。在炮台停止發炮後,日艦也就迅速開走了。

然而,此時,日本海軍正在不斷向上海增兵和派遣軍艦,吳淞口是一個交通要道,要是被炮台打沉幾艘船,損失可小不了。日軍第一外遣艦隊司令鹽澤幸一下令,第26驅逐隊回過頭去再次炮轟吳淞炮台,準備奪取這個炮台。

炮戰再次爆發,因為這次炮擊不是為了安全通過,而是要摧毀炮台,因此這回的炮戰分外激烈。吳淞炮台總長750米。其中吳淞南炮台。當初有152毫米快炮4門,56毫米快炮4門,120毫米克虜伯後膛炮2門。北炮台有305毫米英製前膛炮4門,203毫米後膛炮2門,120毫米炮2門,152毫米炮1門。幾經風雨,到一二八那陣,跑位小有變化,但兩個炮台加起來還有炮20門。

吳淞炮台的炮乍一看不算太少,但大多是古董貨,最早的是光緒12年的貨。這樣的炮戰,自然少不了吃虧。但是這麵拿著祖宗的東西撐場麵,那邊日本人也太托大了。鹽澤幸一這個眼高手低的指揮官,在陸上輕敵,打了個鼻青臉腫,到了水麵上,還是一樣的輕敵。居然隻派了一個26驅逐戰隊來炮擊吳淞。這下,日本人也討不了多少好去。

因為同樣是驅逐艦,你也得看是什麼樣的貨。比如日本二戰的吹雪型驅逐艦,吃水就有1600多噸,而26驅逐隊全部4艘驅逐艦,全是輕型的樅型驅逐艦,這種驅逐艦排水量隻有850噸,艦上僅有120毫米炮3門。整個戰隊也隻有12門炮。數量、口徑都比不過吳淞炮台,防衛又差,挨上一發203或者305毫米的炮彈,不死也要脫層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