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一二八?淞滬戰(三十二)(1 / 2)

1月下旬,在溪口老家養好了身子、想明白了一些問題的******,優哉遊哉地帶著一大群侍從、警衛,由老家的艄公、腳夫護送,從水路出發,沿途過寧波、經杭州,一點都不著急地向南京進發。鄉親們知道他行將複職,人人興高采烈地歡送,鞭炮聲響徹了溪口小鎮。一壇一壇的米酒被鄉裏人抬回,溪口比過年還要熱鬧。連極其驕傲、看不上鄉間人的宋美齡,也感動於這種濃濃的鄉情。

年輕力壯的子弟,豔羨地看著那些又要隨同去南京當大官、享大福的鄰居。******站在船頭,他頻頻揮手,向鄉親們道別。他目光迷朦,似乎在遠望南京,遠望中國。船越行越遠,奉化水鄉的景物漸漸模糊了,漸漸地看不到了,這時,鄧文儀才小心地奉上大衣,提醒他船頭風大,“請校長進船艙休息”。

但,並不總是這麼閑適。多少次,他經曆失意時,總是在那個小鎮,積蓄力量、思考總結、遙控南京,在寧靜的氛圍中,進行著各種各樣驚心動魄的計劃。此時,******更象任何一個麵對新挑戰的大人物一樣,用平靜來掩飾自己的澎湃情感,自己的王霸雄圖。

“老家多好,老家人多好……”******喃喃自語。

但更好的是權力。

回到南京的******正在忙於與汪精衛一起處理孫科辭職一事,以及瓜分南京全力之際,上海灘日本人挑起衝突給了他當頭一棍,雖然早已料到日本人會在上海會在上海發動攻勢,但是對******來說,現在真不是一個恰當的時機,這一切,都打亂了******和汪精衛商定的奪權步驟。因為從名義上講,他現在還是一介平民,除了黨內的權力,政府這方麵他是什麼職務都沒有的。

“拖”字訣就成了他心中的首選,軍事上的布局還未完成,政治上的準備也需要加快了。

另一麵他急電***元老張靜江說服蔡廷鍇等人避免與日軍衝突,並命令軍政部長何應欽從南京專程到上海處理此事。

到了上海何應欽請蔡廷鍇到***元老張靜江的公館相見。一個是統管全國軍隊的軍政部長,一個是黨內德高望重的元老,這兩人相約,蔡廷鍇一個小字輩怎敢不去。

到了公館,真是談笑風生,何部長言笑晏晏,把蔡廷鍇引薦給張靜江。不過場麵話一過,正題就出來了。何應欽說,日本人要你的19路軍後撤30公裏,政府本來是應該拒絕的,但是為了保存國力,忍辱負重,請你把軍隊後撤,重新布防。消你遵照中央意旨。

蔡廷鍇雖然是軍人,但這麼多年打拚下來,政治上也不是白丁了。調兵撤防這麼大的事,不通過電令,也不在軍政機關討論。而是跑到一個私宅聊,也沒個手續。為什麼這麼幹?暗箱操作啊。

這種時候,在日本人的威脅麵前卻要退兵避讓,誰下令誰挨罵。何況,陳銘樞此時可是孫科政府的行政院副院長,這麼大的事情,作為十九路軍的領袖,不可能不跟他透個信。

何應欽的意思很明白,政府不下明令,你們自己悄悄調防,省得政府再被別人罵,你們給中央背一回黑鍋,以後當然也不會虧待你們。

蔡廷鍇回答說,19路軍駐地本來就是中國領土,又不接近日軍,要撤退,沒理由。當然,如果軍政部正式下達命令,十九路軍堅決服從。

蔡廷鍇的態度,讓何應欽碰了一個不大不小的釘子,又閑談了個把小時,何應欽隻好空手而歸。“中央”命令19路軍撤防的命令倒是很快下達。

蔣光鼎和蔡廷鍇看到命令,一下子就傻眼了。

雖然“中央”把撤防的責任承擔起來了,在日本人的挑釁前屈辱撤退,必然被國人唾罵,十九路軍的威名就此斷送在他們手裏了。而且,這回又得罪了何應欽,逼得軍政部明令撤退,這叫做敬酒不吃,最後還是吃了罰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