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孩子真正懂得孝順父母,從心底關愛父母,並在平時一言一行中表現出來,形成習慣呢?這需要父母在平時生活中注意一下幾點:
一、建立長幼有序的家庭關係
現在不少家庭中,孩子成為家庭中心,全家成員都是圍著孩子轉。在這樣次序顛倒的成長環境中,孩子很難發展出關心他人,孝敬長輩的好習慣。家庭猶如一個國家,需要有人當家長,來領導家庭,管理和指導家庭成員的生活。所以,在一個家庭裏,在家庭成員相互尊重的基礎上,應當建立一種合理的秩序,即父母理所應當是家庭的領導者,孩子則需要尊敬父母,在父母的指導和幫助下生活學習。因此,要讓孩子明白自己與父母的關係,知道父母是長者,是家長,不能在家裏無理取鬧。
為了讓幼小的孩子從小直觀地理解長幼有序的原則,家庭日常生活的一些細節訓練不能忽視:比如在飯桌上,孩子必須等父母長輩都到齊才能吃飯,而且要長輩先夾菜;家裏有好吃的東西,長輩優先;看電視節目,需要征求父母長輩的意見等。
二、從小注重細節訓練
教育子女孝敬父母的基本要求是:聽從父母教導,關心父母健康,分擔父母憂慮,參與家務勞動。
從孩子的道德發展水平來看,小學低年級或幼兒園階段的孩子,處於他們律道德判斷時期,即比較以自我為中心,他們更習慣按照自己的標準來看待外麵的世界。所以,需要給他們更多的行為方麵的具體要求,從生活細節入手,來訓練他們的行為習慣。懂得感恩、富於愛心、孝敬長輩的孩子是在生活點滴中訓練出來的。
根據孩子的年齡、能力和學習情況,提出不同的細節要求。比如,對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的孩子,要求做到“回家主動和父母打招呼”、“為下班的父母拿鞋、拿衣服”等;對小學高年級的孩子,要求他們“父母回家主動問好,並幫助做家務”、“父母生病時主動照顧”、“尊重父母的選擇,不耍小脾氣”等。
三、要讓孩子了解父母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
現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況,不知道父母的錢是怎樣得來的,隻知道向父母要錢買這買那,認為父母給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經地義的。這樣的孩子怎麼會從心底裏孝敬父母呢?為此,父母應當有意識地經常地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況告訴孩子,說得越具體越好,從而讓孩子明白父母的錢得來不易。自然,孩子會逐漸珍惜自己的生活,也會從心底裏產生對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父母應抓住契機啟發孩子對父母的關心。當媽媽生病時,爸爸就要啟發孩子關心媽媽。比如讓孩子分擔一些平時媽媽做的家務,和爸爸一起給媽媽做頓她喜歡吃的飯菜。如果爸爸要過生日了,媽媽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如何慶祝爸爸的生日,比如分析一下爸爸最想要什麼,然後想方設法滿足爸爸一個願望。父母應要求孩子參與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這樣,孩子就會逐漸明白,作為家庭的一員,他也有使別的家庭成員歡樂幸福的責任,並自覺地為此作出努力。
四、父母以身作則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父母身體力行,孝敬自己的父母,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很容易發展出孝敬父母的好習慣。在孝敬長輩方麵,父母做比說更管用。尤其對於小孩子,他們常常難以理解大道理,而是更喜歡看著父母怎樣做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