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在各種美德中是占第一位的。現實生活中,不少父母對孩子孝敬長輩的要求是很低的。孩子上學離家時能說“爸爸媽媽,再見!”放學回家見到父母能說“爸爸媽媽好,我回來了。”父母就相當滿意了。如果孩子在拿到好吃的東西時,能讓讓爺爺奶奶或者爸爸媽媽,大家就覺得孩子非常孝順了。這其實已經把孝敬降低到一般的文明禮貌了。現在在一些獨生子女的身上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家庭生活鏡頭:吃過飯後孩子扭頭看電視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卻在那裏忙碌著收拾碗筷;家裏有好吃的東西,父母總是先讓孩子品嚐,孩子卻很少請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後,百般關照,而父母身體不適,孩子卻很少問候。凡此種種,值得優慮。
儒家經典《禮記》中說:“立愛自親始。”就是說,培養仁愛之心要從孝敬長輩開始。是否懂得孝敬長輩,不單單是子女對父母的關係,其實質是一個能否關心他人的大問題。在家裏能養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到社會中,才有可能做到關心同事,也才有可能做到對祖國的忠誠。
在前蘇聯著名的巴甫雷什中學一進門的正麵牆壁上,掛著一幅標語:“要愛你的媽媽!”有人看了不解地問校長蘇霍姆林斯基,為什麼不寫“受祖國”“愛人民”而卻寫“要愛你的媽媽”,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中學生連他的媽媽也不愛,還能愛別人、愛家庭、愛祖國嗎?”一語道出了愛父母與愛人民、愛祖國之間的必然聯係。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公民,一個戰士和不屈不撓的人,一個準備為信念捐軀的人是從忠實、慷慨和無私地愛母親開始的”,“在兒童和少年的交界階段,非常重要的是讓孩子們認識到,母親的安寧和幸福取決於她的孩子們,母親的幸福要靠孩子去創造”。
有人曾經在一些青少年中做過這樣的一項調查,調查問卷上主要有如下一些問題:
?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分別是幾月幾日嗎?
?家裏吃水果時,你有把大個的水果先拿給長輩吃嗎?
?吃飯時,你有沒有給父母盛飯夾菜?
?晚上看電視的時候,你和長輩想看的頻道不一樣,你是怎麼做的?
?父母生病時你有沒有體貼、照顧他們?
?有沒有經常幫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
?惹父母生氣了,能不能主動道歉?
調查結果並不盡如人意,大多數的孩子都不能在上述問題上做得很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