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蘇我的重武器,甚至是從北洋那邊借來的大炮,專門用來打日本人的。
這是一個看著很離譜的新聞,並且是真的,來源是人民網,但是原新聞已經被刪除了。
很離譜,但是是真的。
幹涉戰爭中,島國軍隊表現得不堪入目,無論是在戰鬥力還是軍紀上,都是一團亂糟。
“當時隨軍記者記載,在遠東的各國幹涉軍當中,日軍軍紀比美軍更爛,戰績比北洋軍更差,士兵天天逛窯子,跟白俄娼妓鬼混,軍營裏性病橫行,出門就讓遊擊隊打得滿臉桃花開,各方麵都是妥妥的地下室。”
至於說北洋的戰績為什麼好?因為借了大炮,就是混在幹涉軍中的內奸。
真正好起來,變得像是二戰當中的那般,訓練有素,不怕死,就是在明治維新之後,將天屎視為神明,信奉武士道,還是在30年之後才開始的事情。
也就是說,在這個時間點之前,士兵的對於君主的忠誠度並沒有想象當中的那麼高。
在將軍隊中的一些權利下放到了地方之後,一些野心家就開始嚐試著染指軍權。
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至關重要的糧草掌握在人家手中,即使是手中有槍,在這個相對來時沒有那麼混亂,一切還能夠講道理的時候,還是要笑著陪酒的。
掌握了命脈之後,滲透就能夠一點點的開始了,直到將這支軍隊變成私兵。
但是這並不是能夠在光天化日之下進行的事情,他們所能夠拉攏的,也就隻有被發配到鄉下的民兵,訓練程度比較低,手中有槍當時彈藥補給全部都被掌控在軍部手中,這也是對他們的限製。
真正的精銳還是牢牢地掌握在政府手中,如果真的有地方出現了叛亂,那麼附近城市當中的軍隊,就能夠在第一時間出現,並且將叛軍給清掃掉。
這是一個很合理的想法,但是卻太過於理想化。
事實上,一個幾十萬人的城市每天要消耗掉的物資都是海量的,但是城市本上並不生產這些生活所必須得物資,全是靠著鄉下支援。
尤其是在城市天天被轟炸的情況下,連工業品都沒有辦法生產,硬生生的從工業國變成了農業國。
本身在混亂時期,自給自足的鄉下就比城市更加占有著優勢,這下好了,城市中基本上全都是沒有了工廠的工人,全是負擔。
無奈之下,島國隻能夠開始了大下鄉計劃,將大量的無業人士向鄉下遷移,尤其是老年人口和幼年人口,讓城市人口比例遠遠地低於鄉下人口比例。
同時帶來的,也就是鄉下的力量開始壯大,和城市派開始達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平衡,因為壯年勞動力都還在城市當中,成為了預備役,隨時準備應對共和國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