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島國帕魯(1 / 2)

以夷製夷這個詞是眾所周知的,但是放在這個環境當中,還是以倭製倭更加合適。

既然進行巷戰的士兵損失會比較大,即使是使用懲戒師也是難以接受的話——說白了也就是認為成本太高,拿不到足夠的利潤罷了。

不過就是降本增效那一套的事情。

連懲戒師這種炮灰交出去都嫌貴的話,那麼就將炮灰換成更加廉價的耗材就是了。

最好還是那種遍地都是的、一抓一大把的帕魯、

那麼,在島國這片土地上,最多的帕魯是什麼呢?

答案是島國帕魯。

並且想要抓到足夠的島國帕魯,並不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情。

人想要生活下去,糧食就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東西。

在海運被全麵封鎖,港口時不時地就要被轟炸機編隊光臨的情況下,島國的糧食現在全都在靠著本土產量和之前的庫存。

帝少人多,過去的幾年中已經出現了很多次不小規模的饑荒,甚至出現過一次小規模的民變。

現在島國的糧食庫存已經基本上被消耗殆盡了,所有的補給都在依靠著田地裏麵的那些糧食。

共和國出於綜合考慮,並沒有對農田下手,畢竟多少還是需要考慮一點國際宏觀的。

現在正是夏天,糧食都還在生長當中,島國人還已經將大部分能夠用作農田的土地都種植上了作物,並且還在持續的耕作著,用以彌補糧食的消耗。

即使是在之前一段時間的艦隊沿岸炮擊活動當中,他們也並沒有放棄耕作,在艦隊離開之後,就立刻從防炮洞中離開,回到了田地當中,爭分奪秒的進行耕作。

被炮擊炸死的概率並不是很大,隻要你在聽到了警報之後,立刻躲起來,那麼大概率就不會有太大的麻煩,最多也就是那早就沒有什麼值前物品的家中,再次經受幾次炮火的襲擾。

畢竟他們已經在頻繁的轟炸當中生存了好長一段時間,早就已經擁有了豐富的應對經驗。

沒有經驗的人,早就已經遭到了殘酷的自然選擇,死在了空襲當中。

相較之下,不種地的話,那麼他們真的就是離死不遠了。

市麵上的糧食一旦出現缺乏,那麼便會持續到所有買不起糧食的人都餓死為止。

島國政府對於救災也是一件有心無力的事情,應對不足之下,他們根本就沒有足夠的糧食,即使是將儲備庫當中的所有糧食都給分發出去,也不能夠將形式好轉過來,依舊會有很多的人餓死在這個過程當中。

並且庫存的糧食僅僅隻足夠供應一半的人口食用半年左右,還是算上了準備供應軍隊的糧草。

島國想盡了辦法,最終得到的也不過是開源節流四個大字。

城市的糧食收歸國有,由駐軍管理,每天實行定時定量發放,並且每個家庭不包括老年人的份額,希望他們自生自滅;鄉村中種植出來的糧食同樣收歸國有,交給政府自由支配,但是為了籠絡這一部分價值比較高的民眾,允許他們保留一部分的份額作為種植的獎勵。

所有下層官員,尤其是鄉村地帶的,不再由政府發放補貼,所有的薪水都是從當地的區域自籌,並且還要供養一定數量的軍隊,所需要的支出不得影響上交糧食的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