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結語:認真對待康有為的孔教思想(2)(2 / 2)

馬洪林.康有為大傳.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

茅海建.從甲午到戊戌——康有為《我史》鑒注.北京:三聯書店,2009.

尼采.論道德的譜係.周紅譯.北京:三聯書店,1992.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卷八.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二).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錢穆.朱子新學案.第二冊.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蘇全有、王申.康有為剽竊廖平說質疑.載:信陽師範學院學報,2009(3).

唐文明.隱秘的顛覆——牟宗三、康德與原始儒家.北京:三聯書店,2012.

唐文明.近憂:文化政治與中國的未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唐文明.儒學研究的範式轉移.載:跨文化對話.2012年秋季號.北京:三聯書店,2012.

唐文明.製度與心性——評幹春鬆所著《製度儒學》.載:哲學門.第17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董果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汪暉.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四卷).北京:三聯書店,2008.

吳義雄.康有為與理學初論.載:中山大學學報,1996(4).

夏曉虹編.追憶康有為.北京:三聯書店,2009.

徐躍.清末廟產興學政策的緣起和演變.載:社會科學研究,2007(4).

顏炳罡.孔教運動的由來及其評價.載:齊魯學刊,2004(6).

餘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北京:三聯書店,2005.

喻大華.論康有為的孔教思想及其創立孔教的活動.載:南開大學學報,2002(4).

曾亦.共和與君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章永樂.舊邦新造(1911—1917).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1997年,我在北京大學撰寫碩士學位論文時流連於儒家思想的宗教性,其間有一些很特別的體驗。2003年,我在美國聯合神學研究院訪學時明確意識到在製度方麵缺乏必要的建設是阻礙儒門教化在現代社會健康發展的一個巨大瓶頸,其時我還沒有認真讀過康有為的著作。隨著這個問題越來越受到學術界的關注,我的思考也在進一步深化。近年來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最重要的一個變化是注意到儒教與中國的國家建構之間的關係。於是我覺得有必要對康有為的孔教思想做一個較為全麵、係統的梳理和分析。

2011年,我開始通讀《康有為全集》。作為一個從哲學專業訓練出來的學者,我首先發生興趣的是康有為與理學的關係,而關於康有為何以提出孔教主張這個問題給了我特別啟發的是他青年時期所寫的一些詩歌和著作。在讀者現在看到的這部小書中,對這兩個問題的處理構成了上篇的內容。既而,在閱讀了康有為的全部著作後,我發現,盡管與青年時期的思想相比,康有為後來的思想發生了一些很重要的變化,但康有為青年時期的思想對於理解他後來的思想非常重要,而學術界對於這一點基本上是忽略的。當我在一些學術會議上表達出這個看法時,一些朋友將我的這項研究的目的概括為“發現青年康有為”。不過,如前所述,我自己通讀《康有為全集》,試圖全麵、係統地梳理和分析康有為的孔教思想的最初動機卻是要考慮儒教與中國的國家建構之間的關係,而這正是本書下篇的主題。我在此想要強調的是上篇與下篇之間的關聯:隻有將這兩部分聯係起來我們才能對康有為的孔教思想獲得一個更為全麵、更為清晰、更為準確的認識。

本書的寫作從2012年年初開始,不到四個月成稿,寫作時的感覺一直很爽,主要的原因在於整個寫作過程中我一直沉浸在康有為所描繪的儒教體驗中。我要感謝的人很多,特別要提到的是趙璕、曾亦、郭曉東、陳明、幹春鬆、陳璧生等在這個領域中給予我很多、很大啟發的朋友。曾亦兄還在百忙之中為本書作序。感謝北京修遠經濟與社會研究基金會的資助。感謝清華大學自主科研項目的出版資助。感謝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胡明峰先生出色的編輯工作。感謝我的老師和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