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費城不是梁山泊(2 / 2)

5月29日,特拉華的約翰·迪金森和馬薩諸塞的艾爾布裏奇·格裏到會。這是兩個重量級的人物。55歲的約翰·迪金森是美國獨立運動初期的精神領袖,也是這次會議要修訂的《邦聯條例》的起草委員會主席。43歲的艾爾布裏奇·格裏則是美國革命的先驅者之一,28歲就當選馬薩諸塞議會議員,追隨薩繆爾·亞當斯爭取獨立,曾先後在《獨立宣言》和《邦聯條例》上簽字。他們的到會,增加了會議的分量。

以後又有人陸續來到會場。5月30日,康涅狄格的羅傑·謝爾曼到會。64歲的羅傑·謝爾曼是老資格的革命領袖,參加過第一屆和第二屆“大陸會議”,是《獨立宣言》和《邦聯條例》的起草委員會委員。他也是這次會議上的一個重要人物。製憲會議在議會席位問題上的僵局,就是他和同一個邦的奧立維·艾爾斯沃斯一起設法打破的。當然,在會議前期,他也沒少和麥迪遜他們唱反調。

5月31日,佐治亞的威廉·皮爾斯到會。他最大的貢獻,是留下了一份《製憲會議代表性格描述》。6月1日,佐治亞的威廉·豪斯通到會,他後來在7月2日的會議上投下了決定勝負的“關鍵1票”,使表決結果出現5邦讚成,5邦反對,1邦讚成反對各半的局麵。這次表決驚險之極,差一點就斷送了美國的前程,這個我們以後再說。這裏要說的是,由於威廉·豪斯通到會,佐治亞有了表決權。可惜,馬裏蘭的詹姆斯·麥克亨利剛好在第二天離會,所以第二天有表決權的邦還是10個。

6月2日,康涅狄格的威廉·薩繆爾·約翰遜,馬裏蘭的托馬斯·傑尼弗的丹尼爾,紐約的約翰·蘭欣到會。60歲的威廉·薩繆爾·約翰遜是哥倫比亞學院的第一任校長。獨立戰爭後,他成為邦聯議會中最有影響的代表之一。約翰·蘭欣的情況前麵說過了,而64歲的托馬斯·傑尼弗的丹尼爾的到來,則延續了馬裏蘭的表決權,使有表決權的邦恢複到11個。不過,這位傑尼弗的丹尼爾先生的觀點總是和6月9日到會的路德·馬丁相左,結果總是出現“馬裏蘭代表團讚成反對各半”的尷尬局麵。

6月5日,64歲的新澤西行政長官威廉·利文斯頓到會。6月9日,自始至終的反對派、馬裏蘭代表路德·馬丁到會。6月11日,佐治亞的亞伯拉罕·鮑德溫到會。6月20日,北卡羅來納代表威廉·布朗特到會。6月21日,製憲會議中最年輕的代表(26歲),新澤西的喬納森·戴頓到會。7月9日,馬裏蘭的丹尼爾·卡樂爾(57歲)到會。他一來,馬裏蘭的代表就從2個變成了3個,“馬裏蘭代表團讚成反對各半”的局麵就終止了。

7月23日,新罕布什爾的約翰朗東和尼古拉斯吉爾曼到會。他們能來,全靠46歲的約翰朗東先生慷慨解囊,自己掏腰包支付兩人的路費,使新罕布什爾總算沒有缺席。蘭欣和雅茨7月10日離會後,紐約代表團失去表決權。新罕布什爾代表團的到來,使有表決權的邦恢複到11個。

8月6日,馬裏蘭的約翰弗朗西斯默塞到會。這是最後一位到會的代表,而且幾乎一到(8月8日)就表示對整個方案的反感,斷言方案絕不可能成功。在作了大約18次發言後,他在8月17日或者18日離開會議,而且一去不複返。他的到會,好像隻是為了表示反對。和他一樣以退場表示抵製的代表一共有4個。兩個是紐約的,即雅茨和蘭欣;兩個是馬裏蘭的,即路德馬丁和默塞。不過默塞到會時間短,雅茨並不發言,舌戰群儒的主要是蘭欣和路德馬丁。其中戰鬥力最強的又是路德馬丁,他一直戰鬥到9月4日才退場。

1776年前,在北美新英格蘭地區(今美國東北角,包括緬因州、新罕布什爾州、佛蒙特州、馬薩諸塞州、羅德島州、康涅狄格州),當地政府的許多問題常常是在城鎮會議上解決的,所有人都被允許參票投票。

我寫這一段文字,感覺就像是在讀《水滸傳》,一會兒一撥好漢上山,一會兒一撥好漢上山。可惜費城不是梁山泊,會議代表也不是江湖好漢。他們到這裏來,並不是要一樣的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大秤分金銀,也不會但有動靜便齊聲唱道:頭領哥哥說的是。相反,為了國家前途、民族大義,也為了各邦利益、個人觀點,他們將在這裏展開一場曠日持久難解難分的大辯論,使唇槍舌劍的會場不亞於硝煙彌漫的戰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