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關於古人共同點的三個話題(3)(3 / 3)

烽火戲諸侯,褒姒無罪;奪後廢太子,褒姒責無旁貸。但是,比起妹喜和妲己,褒姒畢竟更值得同情。後宮爭寵奪嫡,既是自己生存的需要,也是兒子發展的需要,後宮裏的女人,沒有誰逃得過這一關,褒姒的行為,既是主動行為,也有不得不然的形勢需要。

總之,褒姒被扣上“紅顏禍水”的帽子,有些冤枉。

曆史上另一個著名的紅顏禍水楊貴妃,則更是冤枉。

楊貴妃,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陽市)人,後遷至蒲州永樂縣(今山西芮城),小名玉環,其父楊玄湖。玉環早年喪母,其叔父將其養大。她通曉音律,能歌善舞,原為唐玄宗李隆基第十八子壽王李瑁妃。公元736年,唐玄宗將其召入宮中,為女官。因她在初次見玄宗時穿道士服,故號太真。天寶四年(公元745年)封為貴妃,受到玄宗寵愛,父、兄、姐妹皆因之顯貴。堂兄楊國忠被封為宰相,操縱朝政,權傾天下,使唐政府政治腐敗,國勢漸微。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安史之亂”爆發,叛軍陷洛陽,破潼關,京師震動。玄宗帶楊貴妃逃往四川,途經馬嵬坡,以右彪武軍大將軍陳玄禮為首的隨軍將士,以楊貴妃和楊國忠倡亂誤國,憤而殺死楊國忠,逼玄宗將楊貴妃縊死。唐代詩人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對這一事件有生動細致的描寫:“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翠華搖搖行複止,西出都門百餘裏。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娥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麵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楊貴妃死後即葬於馬嵬坡。

翻遍史書,我們能夠找到的楊貴妃作為禍水,作為導致安史之亂的責任人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

第一,楊貴妃本人奢侈浪費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動用國家的大量人力物力,隻是為了讓楊貴妃吃上新鮮的荔枝,看起來確實罪責不小。但仔細推敲,就會發現這事不嚴重,沒什麼大不了的。唐王朝的國力,和妹喜那個時代已不可同日而語了,妹喜那個時代,差不多還是蠻荒時期,每天撕掉絲綢100匹對國力、對民生,能造成不小的影響。唐王朝就不一樣了,這時的社會發展已經有相當的規模,貞觀時期就已經“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再經過武後時期、開元前期,社會經濟更進一步地發展,楊貴妃要吃幾顆荔枝,多調幾個人,多用幾匹馬,還是用得起的,對國力的損耗是談不上的。另外,楊貴妃的這種行為和褒姒也不一樣,周幽王要逗褒姒笑,是用國防工程開玩笑,玩得不好玩丟了老命;唐玄宗給楊貴妃弄幾顆荔枝吃,也沒占用國家太多資源,這隻是一般的享樂而已,於一個帝王而言,至多隻能算小節。

第二,楊貴妃寵信安祿山,導致安史之亂的發生

一次,安祿山進宮拜見玄宗,正逢玄宗與貴妃對坐,安祿山先拜貴妃娘娘,後拜玄宗皇帝,玄宗說:“禮儀錯了。”安祿山答道:“胡俗先母而後父,兒臣不知天朝之禮。”安祿山從此成了楊貴妃的兒子,年紀比安祿山要輕得多的楊貴妃竟然有了這麼一個大腹便便、滿臉虯須的孩兒,從此安祿山與玄宗、貴妃之間蒙上了一層父子、母子關係。認兒後的第三天,正是安祿山的生日,楊貴妃和玄宗賞賜安祿山很多東西,楊貴妃又召安祿山進宮,用錦繡的大繈褓,裹著肥碩高大的安祿山令宮女用肩扛著,遊行於宮中,歡笑聲驚天動地。吵鬧聲被玄宗聽到,急忙派人去問,報稱:“貴妃娘娘為安祿山做三日洗兒禮,所以歡鬧。”(唐風俗,嬰兒生下三日,母親要為之洗浴,請親友觀看)玄宗聽後,也饒有興趣地跑去觀看,看到大繈褓中露出一個滿臉虯須的頭來,也忍不住開懷大笑,遂賜貴妃洗兒錢。從此,宮中皆呼安祿山為祿兒,安祿山出入禁宮,毫無禁忌,有時與貴妃對食,通宵不出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