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竹,江縣的教書先生,從小請的私塾先生,善心,懷才不遇,上榜時正逢科舉改革變化,尋常百姓科舉越發艱難,徐文竹自此隻能呆在江縣,小有成就,卻隻在江縣。
其上有三個姐姐,其下有兒為二。
長子頑皮屢教不改,此為棄學
幼子因其母,去廟中祈福,遇見機緣,自此鬼怪得以夢見,時常夢語,後先生隻得借幼子早殘,才得以堵住悠悠重口。
二子皆無所出。
徐福為其抱養之孫女,鮮為人知。親生父母因家中子嗣眾多,慌亂年間,食不飽腹,機緣巧合送與徐文竹身邊。
早年因營養不良,險些喪命,得救於文竹之手。擠羊乳,磨黃豆,因此得以活下來。徐福雖為抱養,在徐文竹的庇佑及照顧之下童年可以是說是一帆風順,平安喜樂的度過。
然文竹先生過世,縣裏念及其教書育人的貢獻,得以大擺宴席,哀悼其一生。由其孫女——徐福一手操辦。
不想次日徐福的親生父母張渡等人便急著前來認女,文竹先生屍骨未寒,還未曾下葬。
喪典前認親,徐福不願相信,她不願相信的是這世間怎會有人對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付出所有。
她隻盼著文竹先生隻是生病了,而病中起,對其曰:“錯了,福寶是我親生孫女”。然回應她的隻有瘦柴冰冷的麵容。
喪典被大鬧一場,縣民的噓寒問暖也變成了徐家背後的戳戳點點。
此恨徐福終身不忘,此情徐福永生難忘
“要說這江縣文人徐文竹過世,喪典現場驚現京城張家,喪葬現場變認親現場,眾說紛紜,隻餘白衣一身徐福咬牙撐住祖母的身體~”懷遇客棧內,說書人的案板驚起數次,台下竊竊私語起。
“白先生,這徐家後來怎麼樣了?”一毛頭小子饒有興致的問道。
“徐家自此閉客,私塾也倒閉了。有人稱徐家祖母病逝那年,得以見過徐福姑娘一麵,攙扶著張家人進了祠堂,後並不得知其蹤跡~”
“這徐家女倒也是個利己之人,隻可惜了這徐老先生一腔溫情付諸東流。”
角落裏“爺,這就是文曲星的劫嗎,身死卻沒有歸位,這是為何?”
“大概是……”喧嘩熱鬧的市集吆喝聲一整個蓋住客棧的氣氛。
隻餘這道袍仆仆的男子的一句“大概是舍不得這世間的讚美吧……”
“唔~”徐福望著銅鏡中缺著牙巴,紮著羊角辮的自己熱淚盈眶。她這是重生了?大概3歲的樣子。豈不是,祖父也和她一般重生一世?
徐福邁著蹣跚的步伐,跌跌撞撞的向外走去,忽略了房間的陳設。
此為張家……
重來一次,命運卻和徐福開了個玩笑,這一世她叫張遇樂,隻3歲。前世親生父母沒有給過名字這一世有了,前世喪葬上才得以見一麵的張家人此生天天相見。從今起,張遇樂的生活中沒有徐福,更沒有徐文竹。世上再無徐福,徐福再無祖父,徐文竹再無孫女。
張遇樂,隻能去創造機遇去重續前世祖孫情。而3歲孩童又該處於這大宅之中,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