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五零 阮鄭(1 / 2)

安南之國,地勢狹長,幾乎先天上就有南北分立的最佳條件——若幹年後南越北越也是各成一國。而在十七世紀這段時期,安南的局勢和後世非常相像。

不過相對於後世南越的腐敗無能,此時控製著南方地區的阮主政權倒反而算是比較開明的一方——沒辦法,阮主勢力弱小。對麵鄭氏可以動用的兵力在十萬左右,而阮氏即使竭盡全力,大概也隻能拚湊出四五萬的軍隊。平時的常備軍更是隻有兩萬左右。也虧得安南地勢獨特,整個國家非常狹長,阮鄭兩家的交界處更是狹窄。阮氏在那裏修建了幾道城牆壁壘,隻要守住這些壁壘,便能將地盤給控製住。

當然能做到這一點,除了地理優勢外的另外兩個條件是軍事技術和人,在這兩方麵阮氏也幹得不錯——他們和葡萄牙人關係很好,購買了許多火槍火炮用於守城,同時雇傭西方軍事專家協助防守,在軍事技術上勝過了北方。

而在最為核心的“人”這一條上,如今的阮氏朝中有一位著名軍事家陶維慈,這一位生平留下的最著名作品名為《臥龍崗吟》——很明顯,他是以越南諸葛亮自居的。而他如今在阮氏政權中的地位和諸葛亮倒也頗為相似:擔任著軍師之職。阮氏防禦北方最重要的兩條壁壘便是由他主持建設和防守。

陶維慈如今已經很老了,曆史上再過個一年左右便要去世。但這位“越南諸葛亮”卻也和曆史上那位正版一樣,為他所效忠的朝廷留下了一位“薑維”——他的女婿阮有英。精通武藝且善於用兵,其生平誌向大約也真是向薑維看齊的——他在主持了阮朝兵權後也找機會進行了幾次北伐,不過未能成功。但在防禦方麵倒也始終沒給對方機會,始終把自家地盤守得牢牢的。

正是因為有了西洋技術的幫助和優秀軍事人才的指揮,那幾條壁壘始終牢不可破,在長達數十年的阮鄭戰爭中,北方鄭家一直奈何不得這些“長城”。於是阮鄭之爭一直持續到百年之後,隨著兩家同時衰落,才被後期崛起的新勢力同時滅亡掉。

阮氏在外交上相當靈活,在瓊海軍控製海南島後不久,他們就主動派人前來貿易,雖然短毛拒絕對外出售武器。但卻可以大批提供金屬工具和農具,其質量比阮氏自己軍工作坊裏的產品還要好。

於是如今的阮朝出現了一個比較奇特的現象,最先進的都是農業和生活用鐵器:鋤頭鐮刀鋸子菜刀剪刀以及鋼針——這些東西大都從海南島進口的,鋼鐵質量極佳,且刃口全部做過包鋼滲碳處理,拿這些東西跟阮朝自己製作的兵器硬碰硬,毀掉的反而會是武器。

阮氏朝廷當然曾經試圖做過山寨的努力,不過在這方麵隻有傳統打鐵工藝的他們肯定理解不了現代鑄造工藝,哪怕他們把進口的鐵器熔鑄以後再做成武器,由於缺乏局部處理的技術和意識,其質量也遠不能跟原來農具相比,隻是白白浪費材料和金錢罷了。

縱使那位“越南諸葛亮”親自關注,也沒能解決這問題,到後來阮氏也不得不承認技不如人,不再打山寨的主意,老老實實安心購買生產工具,把自家的相關資源節約下來投入到軍事上,終究對國力是個很好的補充。

因為對瓊州的貨物十分渴望,那位阮朝使者一向對趙立德很是恭敬。平時拜訪問候,走動甚勤。這會兒趙立德一發請帖,他那邊也很快到來。跟趙立德打招呼聊天,甚是熟絡。

相比起阮氏的主動靈活,北方鄭氏的使者可就要死板多了。曆史上鄭氏是直到一六三五年才終於明白過來,放棄閉關鎖國的政策,轉而尋求外國幫助。

原本他們是與荷蘭人合作,獲得造船和火炮上的技術以抵禦南方。不過在這個時空,他們“對外開放”的時間提前了很多,在阮氏與瓊州取得聯係後不久,便也和海南島方麵有了商貿往來。

不過這種開放並非完全自願,而是瓊海軍方麵主動派人過去尋求貿易的——因為短毛們需要那邊的煤。越南鴻基煤礦即使在若幹年後也是東南亞地區數一數二的優質大型煤礦。露天礦脈開采容易,緊靠海岸便於運輸……與海南石祿鐵礦結合起來,簡直就是上天賜予的禮物,穿越眾若是不將其控製在手中,那絕對是暴殄天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