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七 乘勝追擊(1 / 2)

對於登州城裏的老百姓來說,崇禎五年八月十一丙子,也就是公曆一六三二年九月二十四日這一天,委實是個不同尋常的日子。

從白天起城裏就有點不對勁,有人偷偷傳言說遠遠聽到了火炮聲音——作為大明最主要的火炮生產基地,本地老百姓對於開炮的聲音並不陌生。而城中叛軍也不象原先那樣無所事事到處擾民,而是開始顯露出一絲慌亂跡象。

——難道又有官軍來了?城裏有人開始做各種猜測,不過一開始誰都沒抱太大指望,大多數人都知道現在萊州城還被包圍著,朝廷若派官軍肯定先解萊州之圍,而在萊州府那邊的官道被打通之前,朝廷大軍也過不來。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原本很渺茫的希望卻在漸漸變大,城中叛軍如同無頭蒼蠅般的慌亂舉動更是加劇了這種猜測,據消息靈通人士說有一支官軍竟然從海上登陸,正氣勢洶洶直撲府城而來。

城裏的叛軍首領先還竭力試圖彈壓這些流言,但很快,被匆匆關閉的城門與緊急集合起來的軍隊便證實了這些猜測,而且從城外傳來的火銃射擊之聲也越來越近,城中百姓按慣例都躲藏到家中,心底自是忐忑不安——朝廷官軍過來雖是好事,但大明軍隊的德行也著實讓人不敢恭維。就算官兵能打進城來,以後會是個什麼樣,誰也說不準。

到了下午時分,城中叛軍似乎忍耐不住,搶先亂糟糟殺出城去,而外麵的爆炸之聲也愈發響亮,先是從海麵上傳來,漸漸陸上也開始,最後是海麵陸上皆響成一片,即使在距離戰場最偏遠的府城最西南麵,也能聽到那延綿不絕的銃炮之聲,仿佛過年時的爆竹一般。相比之下,平時打仗時的金鼓呼喊已被完全掩蓋。

到了這時候,哪怕最遲鈍,最沒有頭腦的人也能料想得到:這必然是官軍來了,正在外頭與叛軍激戰!有些人家悄悄在家裏燃起了香燭,祈禱天神護佑,這回的官軍不要再被打跑。

而更多的老百姓,則是縮在屋中抱著腦袋瑟瑟發抖,木然等待著那不可知的命運。

戰至申時,銃炮聲驟然密集大作,仿佛狂風驟雨。更有那麼一會兒,幾十響巨大轟鳴接連爆發,竟然連成了一聲,整座登州城都在微微顫動!而就在那一瞬間之後,戰場上爆炸轟鳴又驟然停歇,直到這時方能聽見人聲——隻聽到千百人在呼嘯哭喊……隨著西北城門打開,無數殘兵敗卒驚恐湧入,口中驚呼亂叫,但都隻有一個意思:“敗了!”

是官軍打贏了?老百姓們小心透過門縫裏觀察到的景象似乎完全證明這一點,但這支古怪的官軍卻並未趁機奪城,反而又沒了聲息。

這一天的晚上,登州城裏充滿了某種詭異氣氛,前半夜是打了敗仗的叛軍在啼哭嚎叫,到後半夜則換成了各種喧鬧,早已成了驚弓之鳥的平民隻能把頭蒙在被窩裏,祈禱天上神佛保佑,自家那扇單薄木板門別被人一腳踹開——那就意味著又一輪的搶劫和強暴,甚至是屠殺。

在提心吊膽中勉強度過一夜,直至次日清晨,卻感覺到府城中呈現出另外一種詭異的平靜。有幾個膽大漢子卸了門閂出去張望,才發現就在這一夜之間,那些殺千刀的叛軍竟然已全數離開了府城,不留一人!

隻有幾麵皺巴巴的“明”字大旗,在城樓與旗杆上高高飄揚。

到了中午時分,當越來越多的老百姓大著膽子走上街頭,有些意外的發現這城裏真沒軍隊,全都跑光了。不過當他們注意到多達上萬人的叛軍並未遠去,卻都聚集在城外時,緊張之感又在城中彌漫開來。

好在沒用多久他們就看明白——那些人是在向官軍投降呢。當海灘這邊在給投降叛軍重新編組時,登州府城牆上已經站上了很多看熱鬧的老百姓,還不時傳來歡呼頌佑之聲。隻有當龐雨敖薩揚率領幾千名叛軍入城準備收拾殘局時,那些百姓又慌亂了一陣——當然,在看到這次進來的部隊隻管打掃清理街道,而且又從貼滿城中,落款為“大明瓊海鎮”的安民告示上了解到登州確實已被朝廷官軍光複之後,這種慌亂很快便平息下去。

此後數天,登州府中的氣氛逐漸平和下來,瓊海軍故意在這最初幾天裏不與城中平民多作接觸,以免那些飽受亂軍之苦的老百姓把怨氣撒到他們頭上——事實上,當那些老百姓確認叛軍俘虜已經無力對他們造成傷害之後,要求報複的聲音也開始漸漸流傳出來。有好幾次,當那些叛軍俘虜在城裏清淤掩埋屍體的時候,竟然遭到一些小毛孩子用石頭和土塊投擲,雖然還沒有大人敢這麼做,但眼中的仇恨目光卻已是相當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