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二 商業合作,正式開始(1 / 2)

可憐的大戶們要想辦法盡快平息後院戰火——於是很自然的,不少人打算花點錢,再去買一個這樣的銀鏡匣子來算了。大多數人家裏鬧最凶的也無非一兩個悍婦,再多一個應該就可以擺平。

隻是當他們派出管家到府城店鋪中四處尋覓時,卻發現市麵上根本買不到這種鏡子。有些人甚至連廣州都跑去看過,然而就算是廣州府那邊,海外奇珍最多的地方,也根本找不到。

這邊的詢問反而引起那邊商家的興趣,他們在聽了管家們轉述的要求之後紛紛表示:這麼銀亮清晰的玻璃鏡隻有西方夷人才會製作,而且那價格可不低,恐怕不是海南瓊州這種小地方的土財主能負擔得起。

事實上關於關於這些銀鏡的價值,那些大戶們一直在猜測,他們當然不會相信短毛在宴席上吹噓的十幾萬金之說,真要這麼貴重人家還會拿來送禮?而且一送就是十幾份?

不過當他們派出的家人從廣州見過世麵返回之後,帶回了那邊珠寶商人的評價——這種東西首先是沒得賣,即使真有賣的話,恐怕少說也要千把兩千兩銀子才能拿下。一般地主家庭,還真不太可能買得起。

於是大戶們家裏的矛盾非但沒有平息,反而因此而大大升級了——本來對於爭奪失敗的一方,男主人另外送點金銀首飾,或是多塞兩個私房錢之類也還能糊弄過去。可現在這東西的估價如此之高,那原來的補償可就要大大增加啦——女人對於這種事情總是非常敏感的。

……總之,大明崇禎三年,從八月起直到年末,對於海南島瓊州府的那些大戶人家實在是個很不平靜的時間段:除了要應對攻占了府城的那些短毛老爺,要平息村裏莊戶佃農們的鬧騰,他們自家的後院也都燃起了熊熊戰火……當然,對於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們來說,這種局麵卻正是他們所樂意看到的。

隨著越來越多管家仆役到城裏來打聽所謂“銀鏡匣子”的消息,當初約定好的幾家合作對象:許敬,莫大鵬,以及相關的木器行,首飾行等老板,幾個人天天都要跑州府衙們來拜訪一趟,打聽打聽這邊什麼時候才能發貨,實現以前的許諾:允許他們代銷商品。

自從占領瓊州府那天起,解席等人一直用最為小心謹慎的態度來處理與當地民眾關係,特別是在有關商戶方麵的問題,基本是本著現代政府招商引資的觀念來對待。

這種謹慎態度在幾個月之後終於顯現出效果——如果換了以前那個大明王朝的官府,那幫商人怎麼也不敢隨便踏入府衙大門的。大明王朝對商人曆來秉持歧視政策,朱元璋時代甚至規定商人不許穿綢緞衣服,不許坐轎子,後來雖然漸漸鬆弛,但商人階層在社會上依然受到歧視,尤其是在官府眼中,商人就是一個隨時可以敲詐的錢袋子。

以前隻要踏入那兩扇紅漆大門,十有八九要被剝一層皮,這還算好的。要是牽扯到打官司告狀之類,傾家蕩產甚至送命都有可能。明代商人極其講究誠信,很大程度上也是被這種惡劣吏治逼出來的,他們可不敢打官司。

不過如今,換了短毛當家作主,這座衙門卻變得可以放心出入了——短毛甚至專門布置有接待室,客人在這裏還能喝喝茶嚐嚐小點心什麼。商人是個相當敏感的團體,他們很快就明顯感覺到這種平等態度,膽子自然也大了很多。

“……雖然也要錢,但是從不白要,給錢就辦事,或者幹脆先辦事後收錢……短毛做事情還是很上路子的。雖然還是官老爺,行事卻頗有我輩同道中人之感……”

對於一些新近跟過來交涉的小商戶,許敬莫大鵬等人都擺出熟門熟路的樣子向他們吹噓,仿佛與這邊已經合作了多少年似的……但其實在他們內心深處,多多少少還是有點忐忑不安的——雖然先前請吃飯送禮物什麼對方都接受了,該走的程序似乎都走到位了,但雙方之前畢竟沒有真正合作過,短毛們究竟會拿出什麼樣的東西來,他們心裏也沒底。

不過,所有的擔心,所有的疑惑,在這邊邀請他們去參觀碼頭倉庫之後就統統煙消雲散了——短毛的大首領,那位李老先生與解龐文林等諸位頭領親自陪同他們過去,光是這份榮耀就足夠讓那些商人們受寵若驚了。

而當他們來到白沙碼頭,走進那些新近加蓋的庫房時,這些商人更是完全忘記了之前的任何念頭,無論他們先前怎麼想,此刻都隻剩下一個表情——瞠目結舌。

“這……這些都是準備拿來賣的?”

就連行商多年,廣州江南北京等地都跑過,一向自詡為見多識廣的許敬許大官人,這時候也隻能大張著嘴巴,連口水流出來都覺察不到。他從來是最看不起那些沒見過世麵的鄉下漢子,但此時的形象卻比那些人還要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