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輯 一切都會過去(上)(3 / 3)

在這十二年內,他曾有五年瘋狂地不斷寫作。可是,他寫的東西實在太平凡無味了,他自己也明白,所以毅然地將它們全部付之一炬。

雖然他已半殘廢了,但是又另外獲得了一個教職,這使他的生活稍微寬裕一些。在生物班裏有一個美麗的女學生,韋爾斯對她一見鍾情,這個女孩子和韋爾斯一樣的嬌弱。這段美麗的師生戀結出了豐碩的果實,他們終於結了婚,很愉快地生活在一起。

韋爾斯自從被球員踏傷,並僥幸地逃過了一死後,開始發憤圖強起來。他每年都有長篇巨著脫稿。這些著作終於發出絢爛的光芒,照遍了世界每一個角落。

他寫作的地點不定,或在倫敦辦公處,或在車上,或在一望無際白浪滾滾的地中海畔。總之,他隨時隨地都可以寫。在法國,他租用了兩幢別墅,一幢作寫稿之用,另一幢作會客之用。他僅在晚間會客,因為白天要專心工作。

磨難可以強化人們的意誌。大多數人總是希望一生順利,然而這種順利絕非好事,如果沒有經過磨難的考驗,我們隻會庸庸碌碌過一生。所以麵對逆境,我們不要抱怨,而是要更加努力奮鬥,才會有更多的機會。怨忿要麼成就一個人,要麼毀掉一個人。但是對於一個意誌堅強的人來說,後一種可能幾乎是不可能出現的。

生命總是有限的。當生命的大限真的就要來臨時,不要傷心,不要哭泣,坦然地麵對完整人生必經的過程,是我們的最佳選擇。

住在麻省曼徹斯特市溫吉梅爾大街五十二號的艾爾·漢裏,1948年l1月17日在波斯頓史蒂拉大飯店講述了關於自己的故事:

“在二十年代,我因常常發愁得了胃潰瘍。一天晚上.我的胃出血了,被送到芝加哥西比大學的醫學院附屬醫院,體重也從一百七十磅降到了九十磅。我的病非常嚴重,以至於醫生連頭都不許我抬。醫生們認為我的病無藥可救了。我隻能吃蘇打粉,每小時吃一匙半流質的東西。每天早晚護士都用一條橡皮管插進我的胃裏,把裏麵的東西洗出來。”

“這種情況持續了幾個月……最後,我對自己說:‘你睡吧,漢裏。如果你除了等死之外沒有什麼其他的指望的話,不如充分利用利用你餘下的生命。你一直想在你死之前周遊世界,如果你還想這樣做的話,隻有現在就去做了。”

“當我告訴那幾位醫生我要去周遊世界的時候.他們大吃一驚。這是不可能的,他們警告我說,他們從來沒有聽說過這種事。如果我去周遊世界,我就隻有葬在海裏了。‘不,不會的,’我說,‘我已經答應過我的親友,我要葬在雷斯卡州我們老家的墓園裏,所以我打算隨身帶著棺材。’”

“我買了一具棺材,把它運上船,然後和輪船公司商定,萬一我死了,就把我的屍體放在冷凍倉中,直到回到我的老家。我踏上了旅程,心裏默念著奧玲凱立的那首詩:啊,在我們零落為泥之前,豈能辜負這一生的娛歡?物化為泥,永寐於黃泉之下,沒酒、沒弦、沒歌伎而且沒有明天。

“我從洛杉磯登上亞當斯總統號向東方航行時已經感覺好多了。漸漸地,我不再吃藥,也不再洗胃了。不久之後,任何食物我都能吃了——甚至包括許多奇特的當地食品和調味品,這些都是別人說我吃了一定會送命的東西。幾個星期過去了,我甚至可以抽長長的黑雪茄,喝幾杯老酒,多年來我從未這樣享受過。我們在印度洋上碰到季節風.在太平洋上遇到台風,可我卻從這次冒險中得到了很大的樂趣。”

“我在船上玩遊戲、唱歌、交新朋友,晚上聊到半夜。到了中國和印度之後,我發覺自己回去後要料理的私事,與在東方看到的貧困和饑餓相比,真是天壤之別。我拋棄了所有無聊的憂慮,覺得非常舒服。回到美國後,我的體重增加了90磅,幾乎完全忘記我曾患過胃潰瘍。一生中我從未感到這麼舒服、健康。”

艾爾·漢裏說,他發覺自己在潛意識中運用了威利·卡瑞爾克服憂慮的辦法。

“首先,我問自己:'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是什麼?'答案是:死亡。”

“第二、我讓自已準備好迎接死亡。我不得不這樣,因為我別無選擇,幾個醫生都說我沒有希望見了。”

“第三,我想方設法改善這種狀況。辦法是:'盡量享受剩下的這一點點時間'……”他繼續說:“如果我上船後繼續憂慮下去,毫無疑問我會躺在棺材裏結束這次旅行。可是,我完全放鬆,忘記所有的煩惱,而這種心理平衡,使我產生了新的活力,拯救了我的生命。”

機遇不會從天而降,需要你去爭取,需要你去尋求、去創造。守株待兔得來的永遠隻有一隻兔子,隻有積極的行動,才會獲得成百上千隻兔子。

即使機遇真的會從天而降,如果你背著雙手,一動不動,機遇也會從你身邊溜走。

人們在做一件事情時,總是先有計劃,然後付諸行動來實施,不要奢望有什麼不勞而獲的事情發生在你的身上。

在西方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許多年前,一位聰明的國王召集了一群聰明的臣子,給了他們一個任務:“我要你們編一本各時代的智慧錄,好流傳給子孫。”這些聰明人離開國王後,工作了很長一段時間,最後完成了一本12卷的巨作。

國王看了以後說:“各位先生,我確信這是各時代的智慧結晶,然而,它太厚了,我怕人們不會讀它,把它濃縮一下吧。”這些聰明人又長期努力地工作,幾經刪減之後,完成了一卷書。然而,國王還是認為太長了,又命令他們再濃縮,這些聰明人把一卷書濃縮為一章,又濃縮為一頁,然後減為一段,最後變為一句話。

聰明的老國王看到這句話後,顯得很得意。“各位先生,”他說,“這真是各時代智慧的結晶,並且各地的人一旦知道這個真理,我們大部分的問題就能解決了。”

這句話就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沒有積極的行動,你就抓不住機遇。

機會的發現、利用是以主體的努力為代價的。法國微生物學家、化學家巴斯德曾說:“機遇隻偏愛那些有準備頭腦的人。”法國細菌學家尼克爾說:“機遇垂青那些懂得怎樣追她的人。”不管你等待多久,機會不會自動前來敲門,機會的得來是要靠人們付出艱辛勞動的。企圖等待別人為你創造奇跡或期待明天出現奇跡,是不切實際而且必遭失敗的幼稚想法。從這個意義上講,任何成功都是主體努力爭取的結果。世上沒有救世主,隻能靠自己。

從某種意義上說,處處有機會,機會對每個人都是均等的。隻有懂得珍惜它的人才能知道它的價值,隻有持之以恒地追求它的人才能受到它的青睞。你付出愈多,你抓住的機會就愈多,你成功的可能就愈大。相反,你付出越少,你的機會就越少,成功的希望就越渺茫。

有些人把學業上無建樹、工作上無績效、仕途上不通達一概歸咎於沒有機會,還以為自己才華蓋世而不遇良機,那隻會發“蓬蒿隱匿靈芝草,淤泥藏陷紫金盆”的感歎,永遠也不會嚐到成功的甜果。

有的人一味地把自己的不如意歸結為“運氣不好”,這隻是給自己找的借口,要知道,機遇隻垂青那些有準備的人。

1861年,門捷列夫擔任聖彼得堡大學教授。在編寫新的無機化學教科書的章節時,他遇到了難題,應該按照什麼次序排列化學元素的位置呢?

為此,門捷列夫邁進了聖彼得堡大學的圖書館,在數不盡的卷帙中逐一整理以往人們研究化學元素分類的原始資料。他還把所有的元素名稱、化合物的化學式和主要性質分類寫在紙卡片上,每天皺著眉頭地玩“牌”,夜以繼日地思考著……

冬去春來,有一天,他又坐到桌前擺弄著“紙牌”,擺著,擺著,他像觸電似的站了起來,然後迅速地抓起記事簿在上麵寫道:“根據元素原子量及其化學性質的近似性試排元素表。”

就這樣,門捷列夫於1869年2月底,發現了化學元素具有周期性變化的規律,為世界化學史留下了劃時代的一筆。

門捷列夫在63個孤零零的元素中找到了聯係和變化的規律,發現了影響深遠的元素周期律。對此,很多人都會得出這樣的結論:他的發現和發明,完全得益於偶然的機遇和靈感。可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雖然科學發明、創造的成果似乎有時“得來全不費工夫”,但它卻是“踏破鐵鞋”的必然結果。

正如門捷列夫的回答:“這個問題我大約考慮了20年,而你卻認為坐著不動,5個戈比一行,5個戈比一行地寫著,突然就行了!事情並不這樣!”如果有的人把門捷列夫發現元素周期律歸結到偶然性因素上的話,那麼,我們隻能說:“如果成功確實有什麼偶然性的話,這種偶然的機會也隻會垂青那些有準備的人。”

人生就像流水,有的人在一個地方打轉轉,有的人乘著急流往下遊奔馳。

美國但維爾的百貨業巨子約翰·甘布士,是一個敢於把握機遇的人。其實,甘布士的經驗極其簡單,用他的話說就是:“不放棄任何一個機會,這個機會哪怕隻有萬分之一的可能,你也要抓住。”

但有不少聰明人對此萬分之一的機遇是不屑一顧的,認為這種機遇太渺茫,實現的可能性太小。

約翰·甘布士的看法卻不同。有一次,甘布士要乘火車去紐約,但事先沒有訂火車票。這時恰好是聖誕節前夕,到紐約去度假的人很多,因此,火車票很難買到。

甘布士妻子打電話去火車站詢問:“是否還可以買到這一車次的火車票?”車站的答複是:“全部車票都已售完。不過,若是不怕麻煩的話,可以帶著行李到車站來碰碰運氣,看是否有人臨時退票。”但車站還反複強調了一句,說是這種機會或許隻有萬分之一的可能。

甘布士依然提了行李,趕到車站去,他坐車的信心就跟買好了車票一樣。

妻子問:“甘布士,你要是到了車站等不到票呢?”

甘布士說:“那沒有關係,我就當是拿著行李到外麵去散了一趟步。”

甘布士趕到了火車站,等了許久,仍然沒有發現退票的人,乘客們都川流不息地向月台湧去。但甘布士並不著急,而是在那裏耐心地等待,直到距開車的時間隻有5分鍾,一個女人匆忙地趕來退票,因為她的女兒突然生病,她隻好將票退了留下來照顧女兒。甘布士終於等到了一張去紐約的火車票。

甘布士到了紐約,他在一家旅店住下,洗過澡,便坐下來給妻子打電話,說:“親愛的美莎,我抓住那隻有萬分之一的機會了,我很高興,因為我相信這萬分之一的機會也有成功的存在,所以我成功了。”

後來,甘布士成為全美舉足輕重的商業巨子,他在一封給青年人的公開信中誠懇地說道:

“親愛的朋友,我認為你們應該重視那萬分之一的機會,因為它將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成功。有人說,這種做法是傻子行徑,比買獎券的希望還渺茫。這種觀點是有失偏頗的,因為開獎券是由別人主持,絲毫不由你主觀努力。但這種萬分之一的機會,卻完全是靠你自己的主觀努力去完成。”

生活中許多人都付出了同樣的努力,但是有人成功了,有人卻失敗了,原因何在?在商業活動中,時機的把握甚至完全可以決定你是否有所建樹。抓住每一個致富的機遇,哪怕那種機遇隻有萬分之一實現的可能性,隻要你抓住了它,就意味著你的事業已經成功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