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輯 比金子還貴的那是生命(上)(3 / 3)

吉娜終於雙眼盈淚地說:“好,我明天就去。”老師讚許地點點頭,說:“我已經幫你訂好明天的機票了。”

第二天,吉娜就飛赴全世界藝術殿堂的巔峰——美國百老彙。當時,百老彙的製片人正在醞釀一部經典劇目,幾百名各國藝術家前去應征主角。按當時的應聘步驟,是先挑出十個左右的候選人,然後,讓他們每人按劇本的要求演繹一段主角的念白。這意味著應征者要經過百裏挑一的兩輪的艱苦角逐才能勝出。

吉娜到了紐約,費盡周折從一個化妝師手裏要到了將排的劇本。這以後的兩天中,吉娜閉門苦讀,悄悄演練。

正式麵試那天,吉娜第四十八個出場。製片人要她說說自己的表演經曆,吉娜微微一笑,說:“我可以給您表演一段原來在學校排演的劇目嗎?就一分鍾。”製片人首肯了,他不願讓這個熱愛藝術的姑娘失望。

製片人聽到傳進自己耳膜的聲音,竟然是將要排演的劇目對白。麵前的這個姑娘感情如此真摯,表演惟妙惟肖。他驚呆了,馬上通知工作人員結束麵試,主角非吉娜莫屬。

就這樣,吉娜來到紐約的第三天就順利地進入了百老彙,穿上了她人生第一雙紅舞鞋。生活就是這麼不可思議,很多人隻知道把自己的理想定得比天還高,卻從來不肯把理想的實現付諸行動。而吉娜在老師的啟發下,撇開了所有的瞻望和等待,大步流星地去投奔了心中藝術的殿堂。

高貴的“草葉”

一個偉大的人,不一定要有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業,但必須有一顆堅貞不渝的心。

瓦爾特·惠特曼1819年5月31日出生在長島海濱小村的一個農莊,雖然他的祖先分別是荷蘭人和英國人,但他們早在移民之初就來到新大陸,先輩人曾為獨立戰爭獻出過生命,因此.惠特曼有權說自己是“最純最地道的美國種”。

就在瓦爾特出生的那一年,祖父和父親破了產。惠特曼一家賣掉土地,成為手工勞動者,來到布魯克林。父親幹起木匠養家糊口,而成功地經營手工作坊沒幾年,一家人便再度被拋到社會底層.老惠特曼領著九個孩子在貧寒清苦中操勞度日。

九個孩子,老六夭折,四個自幼體虛,且患程度不同的神經疾病。排行第二的瓦爾特·惠特曼雖健壯機敏,無奈家境貧苦,隻好和父親共同供養體弱多病的兄弟姊妹。惠特曼隻上過幾年小學,十一歲給律師和醫生做聽差,十二歲去印刷廠當學徒,兩年後成為正式的排版工人。

惠特曼做過農工子弟小學的教師。辦過自排自印、自己發行的小報。而真正使他感到失意和挫折,並進而轉向文學創作的,卻是他的黨派熱情和政治雄心因背叛而破滅。

1841年至1845年間,惠特曼主要從事印刷和報紙編輯工作。

最初,他誤將民主黨等同於“民主”,主編過民主黨的報紙《每日鷹報》,為之積極奮戰。他主張進步改革,高舉廢奴旗幟,代表廣大個體農民的利益而熱烈讚成自由土地運動。但這種鬥爭幾經挫折,他幾次被利用、出賣以後,終於認識到民主黨的狡詐虛偽。他多次和報社的民主黨領袖發生衝突,於1848年被解雇。

同年,他與民主黨決裂,加人當時代表農民與城市勞動者利益的第三黨——自由土地派,負責編輯該黨報紙——布魯克林《自由人報》。1849年,自由土地派領袖與民主黨保守派完全妥協,惠特曼把自由土地派等同於“雇傭勞動者的自由”的幻想再次破滅。理想的破滅使他憤然同自由土地派決裂,退出《自由人報》,同時更增強了反對蓄奴製的立場。

惠特曼先後在十幾家報館供職,並非單純為謀生計。而是想找到一個宣傳個人理想的陣地,但在汙濁而嚴酷的現實麵前,惠特曼遭到的隻是無情的打擊。他離開了新聞界,回鄉從事勞動,重拾木匠的行當。穿上開領衫和工作服,惠特曼感到無比欣悅,從勞動中體驗到了人民的思想感情,惠特曼開始了民主主義戰士的新生活。

他被《鷹報》解雇的1848年,正值歐洲革命爆發之際。惠特曼到各地漫遊,在新奧爾良考察了黑奴生活狀況。又沿密西西比河直上,遊覽工業名城聖路易斯、芝加哥,觀賞了大湖和尼亞加拉大瀑布,最後回到布魯克林。他目睹了廣闊的邊疆和南部地區,眼界大為開闊。而與下層勞動者和黑奴的頻繁接觸,促進了他民主主義思想體係的形成。從政的失意,使惠特曼退而深入勞動階層;抑鬱的漫遊,使惠特曼更專注於精神領域和個人理想的抒發——此後的1855年,代表惠特曼精神追求和崇高理想的《草葉集》問世。

《草葉集》的出版沒有給惠特曼找到多少朋友,但他有了精神的寄托;內戰的爆發沒有結束惠特曼的潦倒和貧困,但他從中發現了同誌和知己。此後,惠特曼的詩“從表現個人的低地登上了眺望民族命運的高樓”。

惠特曼站在反對南部蓄奴製的立場上,積極參加了支援前線的工作。他自願在華盛頓的傷兵醫院服務,據有關材料統計,惠特曼去醫院有六百多次,受到他照顧的傷兵有一萬人之多。

他在內戰期間的經曆為新版《草葉集》注入新的生命,他將激情傾注於為推翻奴隸製而進行的英勇鬥爭。惠特曼後來寫道:“如果沒有這三四個年頭以及這一時期的經曆,今天就不可能有《草葉集》這本書。”

每一個涉世未深的年輕人都有一種自卑的心理,這是正常的,但是這些年輕時的自卑感總會在以後的生活中逐漸消失。

羅伯特·梅裏爾在布魯克林長大。那時他膽小,而且說起話來口吃得厲害,所以最怕被老師叫起來當著全班同學的麵說話。有時,當羅伯特知道上課時老師會向他提問,他就逃學,每逢躲不開的時候,他就背對著全班站著朗讀,同學們常常取笑他。

而羅伯特真正得到解脫是在十五歲的時候。那時正趕上經濟大蕭條,他不得不輟學,在曼哈頓地區幫父親和叔叔把服裝和鞋送到顧客家裏去。他們付不起工錢,但是幹那種跑腿的差事改變了他的生活道路。

起初羅伯特對歌劇情有獨鍾——這主要是受媽媽的影響,她是一個業餘歌手,嗓音優美。當她聽到羅伯特在家裏唱歌,就帶羅伯特去拜見一位聲樂老師。這位聲樂老師的工作室就在大都會歌劇院裏,羅伯特心裏充滿了對他的敬畏。羅伯特交不起學費,但是這位老師同意他靠獎學金學習唱歌。

羅伯特利用午餐的時間手裏抱著一大堆鞋盒和衣物去上課,或是幹完了活去上課,那時已經累得精疲力竭。羅伯特和媽媽都沒有把上課的事告訴父親,因為他們知道他是不會理解的。

一天上完課後他回家晚了,父親要知道他為什麼這麼晚才回家,不能再保密了,他隻好把上聲樂課的事告訴了父親。雖然父親不知道什麼是聲樂課.但沒有阻止他。

這以後不久的一天,羅伯特去第五十七街送貨的時候看見在斯坦韋大廳前圍著一群人,原來是旅遊勝地艾迪羅恩迪山的斯卡魯恩莊園要招收一名暑假幫工,這裏正在進行麵試。

羅伯特唱了一首歌,壓倒了四十多名對手,得到了這份工作。那時候他十八歲,因為缺乏實際經驗,他感到非常緊張,但是在工作中他什麼活都得幹,這種緊張感很快就消失了。女聲合唱隊唱歌的時候,他給她們伴唱。同時還為一個名叫雷德·斯克爾頓的青年喜劇演員當助手。第一次聽到觀眾的掌聲時,他就知道這條路走對了。

羅伯特不敢相信,隻要一上台演唱,他的口吃就消失了。每次站到一批新的觀眾麵前,他的自信心就得到進一步加強,膽怯也隨之消失。他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是:人的軟弱一麵是能克服掉的。

羅伯特後來成為美國最負盛名的男中音歌唱家,有九位美國總統曾慕名前往聽他演唱。

偉大人物最明顯的標誌,就是堅強的意誌。

李·艾柯卡曾是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的總經理,後來又成為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的總經理。作為一個聰明人,他的座右銘是:“奮力向前。即使時運不濟,也永不絕望,哪怕天崩地裂。”他1985年發表的自傳成為非小說類書籍中有史以來最暢銷的書,印刷次數高達150萬冊。

艾柯卡不光有成功的歡樂,也有挫折的懊喪。他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叫做“苦樂參半。”1946年8月,2l歲的艾柯卡到福特汽車公司當了一名見習工程師,但他對與機器做伴、做技術工作不感興趣。他喜歡和人打交道,喜歡經銷。

艾柯卡靠自己的奮鬥,終於由一名普通的推銷員變成福特公司的總經理。但是,1978年7月13日,他被怒火中燒的大老板亨利·福特開除了。當了8年的總經理,在福特工作已32年,一帆風順的艾柯卡從來沒有在別的地方工作過,突然間失業了。昨天他還是英雄,今天卻像成了麻風病患者,人人都遠遠地避開他,過去公司裏的所有朋友都拋棄了他,這是他生命中最大的打擊。“艱苦的日子一旦來臨,除了做個深呼吸,咬緊牙關盡其所能外,實在也別無選擇。”艾柯卡是這麼說的,最後也是這麼做的。他沒有倒下去,他接受了一個新的挑戰:應聘到瀕臨破產的克萊斯勒汽車公司出任總經理。

艾柯卡,這位在世界第二大汽車公司當了8年總經理的事業上的強者,憑他的智慧、膽識和魄力,大刀闊斧地對企業進行了整頓、改革,並向政府求援,舌戰國會議員,取得了巨額貸款,重振企業雄風。1983年8月15日,艾柯卡把麵額高達8億1348萬美元的支票交到銀行代表手裏,至此,克萊斯勒還清了所有債務。而恰恰是5年前的這一天,亨利·福特開除了他。

如果艾柯卡不是一個堅忍的人,不是一個敢於接受新的挑戰的人,在巨大的打擊麵前一蹶不振、偃旗息鼓,那麼他和一個普通的下崗職工就沒有什麼區別了。正是不屈服挫折和命運的挑戰精神,使艾柯卡成了一個世人所敬仰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