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的旅遊指南
外國人究竟是怎麼看待巴黎人的呢?看看各國出的那些旅遊指南就知道了,俄羅斯的,澳大利亞的,英國的,日本的……當作鏡子來看也未嚐不可。在這些指南裏,巴黎人基本上是傲慢自大的,“他們中的大多數人認為自己是生活在世界上最有文化感的國家,並且是這個國家裏最有文化感的城市”,“在那裏,人們不會在路上對人微笑,否則就被看作傻乎乎”——這些都是一本手冊裏的原話,這本手冊裏還介紹說:“巴黎人喜歡抱怨這抱怨那,如果你在巴黎待上幾年,你也就有了抱怨的資格”。另外一本俄羅斯的旅遊手冊告誡同胞說,在巴黎哪怕是被別人撞了,也不要忘記說“對不起”。還有時尚方麵的評價諸如,“他們(巴黎人)的行為舉止、目光、步伐和笑容中確實有某種優雅的味道,但也說不上是漂亮……如果你想看起來像個巴黎人,那就穿得隨便好了,並且最好別化妝”。但是這些手冊最後還是不吝讚美之詞:哦,巴黎!那些充滿魔力的古跡,塞納河邊的漫步,都讓它成為世界上最美麗也最浪漫的城市。
誰像壞人就查誰
某年右派政府上台,當時強硬派內政部長帕斯瓜主導通過“帕斯瓜”法,授予警察權利盤查任何可疑的人。輿論質疑警察如何判斷誰可疑誰不可疑,帕斯瓜的回答是:誰像壞人就查誰!那麼在法國誰長得像壞人呢?答:馬格裏布人,即摩洛哥、突尼斯、阿爾及利亞人。法國特別歧視阿拉伯人,因為阿拉伯人大都是穆斯林,其次才是非洲裔的黑人。在很多法國人的心目中,在法國的阿拉伯和非洲人都是二等公民,要麼與法國人爭工作機會,要麼靠多生孩子吃國家補助生活。雖然深受法國人喜愛的球星齊達內就是阿爾及利亞裔,但是他個人的成功卻無法改變大多數馬格裏布人受歧視的境地。可以想像,警察是受主流社會的某種歧視的,那些警察總得有一個發泄情緒的管道,最方便的方法是歧視和欺負那些比他們地位更低的人,這就是阿拉伯人和非洲裔移民。
第五節 法語就是一件藝術品
薩科奇的髒話
法國總統薩科奇快人快語,有時難免失言。2005年秋天巴黎郊區騷亂,薩科奇曾把暴亂非裔青年比作“人渣”,猶如火上澆油,一時間成為爭議的焦點,但是薩科奇的鐵腕作風卻在右派選民中贏得了支持,直到以高票當選總統。
把外國人都趕走
臭名昭著的極右派領導人勒龐提出了一句著名口號“法國人優先”。雖然“人人平等”之類的辭藻仍然掛在法國人嘴邊,但勒龐的極右言論在法國卻很有市場。在失業率居高不下的時候,“把外國人都趕走”竟一度成為時髦話語。勒龐在1996年曾經對法國國家足球隊的多種族特點進行了大肆的批判,也引起了廣泛關注。
法語就是一件藝術品
在法國,語言是一種民族情結。美國人把語言看作是一種工具,但法國人把它看作是一種成就,甚至看作是一種藝術品。尼采說,上帝獨獨把天使的語言留給了法國人。
在法國,作為一位外國的觀光者,如果你的法語不熟練,千萬不要和法國人講你的法語,他會對此非常憤怒。許多法國人認為,任何人都渴望會說法語。任何受過教化的、見過世麵的人都應該擁有這把通向文化自身的語言鑰匙。法國人一麵嘲笑美國人缺乏掌握外語的能力,一麵又對自己連英語單詞都念不清楚而洋洋得意,對自己會不會多種語言不以為然。而在美國,你的英語哪怕再蹩腳,也不會引起美國人的強烈情緒。
歐洲人眼裏的法國人
法國政治學教授奧利維耶?克勞頓和記者若澤?曼努埃爾?拉馬克曾發表一份題為《法國人為何是星球上最差的同伴》的報告顯示,歐洲人現在評價法國人時基本不用好詞,法國人在他們心目中大體上是“瘋狂開車”、“不懂客戶服務”、“沉醉於食色”和“缺乏幽默感”的代名詞。報告還說,在德國人看來,法國人“狂妄、草率而且輕佻”。荷蘭人則以“焦躁、多嘴和膚淺”來描述法國人。西班牙人認為法國人“高傲、冷漠、自負和無禮”。葡萄牙人認為他們“喜歡說教”。在意大利,法國人被視為“勢利、自大、好色、自以為是和自我陶醉”的人群。而在希臘人眼中,法國人“不易接近而且自私自利”。以寬容著稱的瑞典人也認為法國人“無組織”。
出於公平,創造了法國人
歐洲有個笑話說:上帝給了法國人世界上最好的一塊土地,出於公平,上帝又在法國這塊土地上創造了法國人。
法蘭西學院
法國人為了鞏固其語言優越感,甚至建立了一個官方機構以判斷什麼才是正宗的法語,什麼才不是。這個機構便是法蘭西學院,於1635年路易十三在位時正式成立,其創始人就是黎塞留公爵。黎塞留認為,除非先學習最高尚的藝術,即雄辯術,否則我們就無法更好地理解其他藝術。迄今為止,法語受盡了一些人的冷落,否則法語或許會成為最完美的現代語言。但現在,法語能夠獲得本應屬於它的榮耀,因為有許多人已經深刻認識到它的優勢,並有能力使之加強。他(路易十三)告訴我們著眼於建立法語的固有規則,組織了學者會議,他對那些學者就語言規則所作的決議表示首肯。為了實行那些決議,使法語成為優雅的語言,成為迎合所有藝術形式與學科的語言,使這種學者會議的傳統得以保持是惟一途徑。
法蘭西學院是為數不多的從舊製度(法國1789年以前的王朝)一直保存至今,而且基本沒有發生什麼改變的官方機構之一,其主要工作就是編撰綜合性的法語詞典。“一年中有8個月,每個星期四下午,學院的40名院士聚會一個小時,討論編撰法語詞典的事情。詞典的上一個版本是第8版,問世於1935年。此後,院士們一直著手於第9版的詞典編撰工作。”到1999年,他們的編撰工作才進行到字母L。
“法語世界”運動
法國有一個全國性的法語推廣運動,大致可以理解為塑造“法語世界”的運動。法國政府積極支持法國前殖民地以及任何地方——包括美國的路易斯安那州——的法語教學和保存法語文化的工作。法國議會為法語推廣運動成立了專門的委員會——法語推廣委員會,定期召開國際性的大會。每年3月20日為世界法語推廣日。在一次對美國的法語教師發表的講話中,諾斯潘總結了法語在21世紀可能具有的作用:“法語不再是權威的語言,但法語的存在卻可能使世界語言體係得以維持平衡。”
穆斯林頭巾事件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法國發生了著名的“穆斯林頭巾事件”。事件發生於法國的公立學校。當時移民到法國的穆斯林女學生都會戴傳統的穆斯林頭巾上學,這被當局認定為是在本該屬於公共的、世俗的場合宣傳她們的宗教信仰。因此她們要麼被要求在圖書館裏自習,要麼會被勒令離校。到1994年9月,國家正式禁止公立學校的學生佩戴穆斯林頭巾。穆斯林女學生要麼服從公立學校的規定,要麼去教會學校上學。
第六節 誰敢動我們的奶酪
說不的人
在法國,一位旅行者發現每個地鐵站的牆上都刷著一幅照片,是戴高樂將軍身穿軍服的照片。下麵有一句標語:“說‘不’的人”。照片拍於戴高樂將軍對法國與德國的停戰協定說“不”而逃往倫敦領導自由法蘭西的時候。這一照片是精心設計的廣告活動的一部分,宣傳一部描寫戴高樂戰時經曆的戲劇,劇名就叫“說不的人”。法國的每一個小孩在小學時候就學過戴高樂的故事,但這並不妨礙由政治家、知識分子、明星、媒體人員及商界領袖組成的觀眾紛至遝來,再次聆聽這個故事。隨後的新聞標題都是“我們都是戴高樂主義者”、“戴高樂主義光芒四射”諸如此類。
法語是全人類的語言
19世紀末的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時期,白金漢宮的宴會菜單係法文撰寫,皇家新聞處稱其為“美食的國際語言”。那已是法語作為外交和文化語言行將沒落的時代。
語言學家多米尼克?布烏爾寫道,法語可能是準確依從自然順序、真正表達即時浮現在腦海裏的思想的惟一一種語言。作家安托萬?德?裏瓦羅爾寫出了他的《論法語之普遍性》。他聲稱:“在所有語言中,惟有法語其精神中具備道德元素。由於法語的精確性、社會性,以及其合理性,它不僅是法國人的語言,還是全人類的語言。”
誰敢動我們的奶酪
1991年,整個歐洲都在為歐盟一體化的“馬約”展開大辯論時,全法國正在為保衛奶酪而戰,大家都在像咀嚼奶酪那樣咀嚼前議長梅爾馬茲的話:“想動我們的奶酪?得先從我們的身上軋過去!”
孤芳自賞
法國的《費加羅周刊》曾做過國際調查,看看法國人的國際形象如何,結果“孤芳自賞”是大多數外國人給法國人的評價。法國人總是自我感覺良好,任何時候都能為“老子天下第一”找到各種證據,盡管有些風馬牛不相及。1990年的世界杯足球賽,法國被逐出決賽圈,但法國人依然沾沾自喜,僅僅因為這次世界杯的首場比賽是由法國裁判開哨的,而擊敗阿根廷隊的喀麥隆隊中又有7名隊員在法國俱樂部踢球。
旅館不出小偷才怪
在巴黎市內聖馬丁運河邊上有一家小旅館,法國作家達比以這家旅館為背景寫了一部——《北區旅館》,後來又由電影大師加奈搬上熒幕,成為電影史上的經典著作。小小的北區旅館也成為名聞遐邇的“勝地”。中有這麼一段獨白,老板娘路易絲在接待一名新客人時說:“您有證件嗎?真夠嗆,巴黎就是外國人多!我這裏就有波蘭人,他們的名字寫也寫不上來。天啊!旅館不出小偷才怪。”
世界性都會中的都會
幾百年來,巴黎人自認為他們的城市是“世界性都會中的都會”,甚至連法國的外省人到巴黎,都有鄉下人進城的驚豔之感。巴黎人認為紐約太喧囂太肮髒,認為倫敦太守舊太老暮,認為柏林太有紀律太嚴謹、整飭,認為東京太商業化太功利,至於裏約熱內盧、卡薩布蘭卡、火奴魯魯、布魯塞爾甚或雅典,都隻是等閑角色,誰去關心它?
希特勒先生,我不能收你的小費
1940年,二次大戰興起,法國首當其衝,德國鐵騎經中立國比利時南下,色當一役,法軍戰敗,不到一月德軍兵臨城下,法國人倉惶而逃,巴黎成了不設防之城。趾高氣揚的德國大軍隨即開進了城。
德國人中,誰最高興?當然是後來被人稱為“混世魔王”的希特勒了。希特勒原想做藝術家卻未果,法國可是藝術之地,巴黎更是藝術之都,有藝術雄心而又拙於才能的希特勒最為向往的地方當然是盧浮宮博物館。但那時天已入夜,盧浮宮博物館已經關門了。
敢叫百萬雄兵南下的人,難道不能叫開一個區區的盧浮宮博物館?何況他已是法國的霸主。於是看門人把門打開,希特勒得以遂願。
按照不成文的習慣,參觀法國博物館,需要給看門人一點小費,希特勒深知法國人的特性,雖為法國的新霸主,但這個慣例還是不能違反的,所以臨走時抓了一把德國馬克給看門人。在希特勒眼中,那個可憐的法國看門老人,一定會卑躬屈膝地前來領賞,沒料到,看門老頭說:“對不起,希特勒先生,看門是我的職責,我不能收你的小費。”
本國節目不少於百分之四十
法國是歐洲惟一對電視節目的安排有嚴格規定的國家。他們要求各電視台播放的節目中,法國本國節目不少於百分之四十,連同其他歐洲國家節目在內不少於百分之六十,歐洲以外國家的節目不能超過百分之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