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任何性質的研究首先要詳細占有材料,而傳記(無論是政治傳記還是學術傳記)尤應如此。何況,恩格斯一生中參與了很多著名的政治事件和革命活動。他既是共產主義者同盟的創始人之一,又是1848-1849年革命的老戰士,還是共產國際的締造者,可以說,19世紀中後期發生的革命運動都是與恩格斯的名字緊密相連。這就需要傳記的作者通悉和把握當時歐美各國的政治史、戰爭史、民族史和國際工人運動史。恩格斯一生中寫了大量內容涉及眾多學科領域的博大精深的著作。他的思想足跡不僅深入到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領域,而且遍及文學、語言學、軍事科學、曆史和自然科學等領域。蕭灼基同誌不畏艱辛,兢兢業業,孜孜以求。他認真攻讀經典著作,尤其是近來發現和刊行的手稿,廣泛搜集國內外學者編寫的各種專著、教材、論文和資料,從中吸收他們的研究成果,同時又在體例、內容和表達方式等方麵作了一些成功的嚐試。因此,這本傳記既是作者集30多年努力的產物,同時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我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界的研究成果的體現和反映。
這部傳記不僅取材豐富,內容翔實,而且剪裁得當,脈絡清晰,重點突出。例如,關於《資本論第3卷增補》的評介,一般放入恩格斯整理和出版《資本論》第3卷第一節中處理,而作者根據恩格斯的原意(其中占主要篇幅的第一篇論文《價值規律和利潤率》,是針對資產階級經濟學者圍繞著《資本論》第1卷和第3卷之間的“矛盾”掀起的喧鬧寫的)和結構的需要,置於“駁斥洛裏亞的攻擊”一節中。這種剪裁十分得體,極其靈活,表明作者既以時間為經,又以重要事件或著作為緯,相互交叉而不固執一端。
《恩格斯傳》從整體或結構上看,具有簡潔明快,重點突出的特點。第一、二章側重寫了恩格斯成長為一個共產主義戰士的曲折曆程。第三、四章重點寫1849年革命,但作者的筆觸並不為時間所限,順理成章地寫了與1848-1849年革命有關聯的1851年科倫共產黨人審判案。第五、六章在時間上是平行的兩章,是以恩格斯與馬克思共同從事經濟科學的研究為題材,而這段近20年時間所從事的其他活動和學術研究則集中在《不讓該死的生意占去一切時間》(第五章)內予以闡述。第七章著重闡述恩格斯創建國際工人協會(第一國際)的革命活動。第八章著重介紹了革命導師在1876年到1878年撰寫的《反杜林論》,同時兼評恩格斯在70年代寫的其他著作。第九章至第十二章描述了恩格斯晚年的活動,卻各有側重。
作者全麵地生動地描寫了為無產階級利益戰鬥終身的革命家和戰士恩格斯的高大形象,同時也完整地、準確地評述了思想家和學者恩格斯的理論思想及其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崇高地位。
長期以來,國外資產階級學者連篇累牘地製造了所謂青年恩格斯和晚年恩格斯相對立,恩格斯和馬克思相對立的神話。而我國學術界還沒能廣泛、深入地研究恩格斯思想,有的同誌似乎低估了恩格斯在馬克思主義創立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對晚年恩格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貢獻上取得實質性的突破認識不足。《恩格斯傳》以大量確鑿的無可辯駁的第一手材料,恢複了曆史的本來麵目,清楚地表明:把馬克思和恩格斯兩個人的名字作為現代社會主義創始人的名字並列在一起是很恰當的(見《列寧全集》第9卷第56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