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論哲學的基本問題——思維和存在的關係
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恩格斯第一次提出和論述了哲學的基本問題——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這是對人類的認識發展史、特別是對近代哲學史最科學最精辟的總結和概括,也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卓越貢獻。
恩格斯指出,早在遠古時代,人們就在思考靈魂對外部世界的關係。由於當時生產力水平和智力發展水平十分低下,人們不了解自己身體的構造,不能解釋做夢的現象,就把自然力人格化,從而產生了最初的神和對神的膜拜。隨著哲學思想的產生,思維對存在、精神對自然界的關係問題,貫穿著全部哲學的發展過程,成為哲學鬥爭的基本內容。
根據恩格斯的科學分析,思維和存在,或者精神和自然界的關係,包括兩個方麵:第一,思維和存在、精神和自然界誰是本源。第二,思維能否正確反映現實。在中世紀經院哲學中,本源問題起過巨大的作用。為了反對教會統治,這個問題更以尖銳的形式提了出來:世界是神創造的,還是從來就有的?哲學家依照他們如何回答這個問題分成兩個陣營。凡是斷定精神對自然界說來是本源的,從而歸根到底以某種方式承認創世說的人,組成唯心主義陣營。凡是認為自然界是本源的,則屬於唯物主義的各種學派[37]。在這裏,恩格斯明確提出了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標準。他特別強調指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這兩個用語隻能在這個意義上被使用。如果給它們加上別的意義,就必然要造成嚴重的思想混亂。
《路德維希·費爾巴哈》一書的作者施達克,根本不懂得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這兩個用語的意義,竟然認為由於費爾巴哈“相信人類的進步”、“追求自己的理想”、懷有“對真理和正義的熱情”、承認“理想的力量”,因而是一個唯心主義者。恩格斯指出,施達克在找費爾巴哈的唯心主義時找錯了地方,他區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標準是錯誤的。首先,把追求理想的目的叫做唯心主義,這是德國庸人的偏見。其次,如果追求理想的目的和承認理想的力量就成了唯心主義者,那麼任何一個發育正常的人都是天生的唯心主義者了。因為推動人們去從事活動的一切,都要通過人的頭腦,成為“理想的意圖”,並且通過這種形態變成“理想的力量”。最後,如果把為真理和正義而獻身看做唯心主義者,那就會把狄德羅等不屈不撓為真理和正義而鬥爭的人都劃入唯心主義陣營。如果用這樣的標準來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那麼這兩個派別及其對立就失去了任何意義。事實上,施達克的看法,是對庸人的偏見做了不可原諒的讓步。在庸人們看來,唯物主義就是貪吃、酗酒、娛目、肉欲、虛榮、愛財、吝嗇、貪婪、牟利、投機等一切齷齪行為;而把唯心主義理解為對“美好世界”的信仰。由此可見,離開思維與存在的關係來區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荒謬的。
思維能否正確地反映現實?這是哲學基本問題的另一個重要方麵。恩格斯說:“我們關於我們周圍世界的思想對這個世界本身的關係是怎樣的?我們的思維能不能認識現實世界?我們能不能在我們關於現實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確地反映現實?用哲學的語言來說,這個問題叫做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38]在哲學史上,凡是承認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即認為思維能夠認識世界的,就是可知論。凡是否認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即認為思維不能反映客觀存在的,就是不可知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