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8章 理論研究的新成果(4)(2 / 3)

黑格爾哲學曾經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裏對德國精神生活以致政治鬥爭發生巨大影響。但是,正如恩格斯所說,這種全線的勝利不過是內訌的序幕。黑格爾唯心主義體係與辯證方法的矛盾,給代表不同階級利益的派別留下廣闊的活動場所。因此,黑格爾哲學的解體是不可避免的。19世紀30年代末,黑格爾學派分裂為老年黑格爾派和青年黑格爾派。前者代表封建貴族和資產階級保守派的利益,抓住黑格爾唯心主義體係而拋棄了黑格爾的辯證法;後者代表激進資產階級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利用黑格爾的辯證法作為批判宗教、反對封建專製製度的思想武器。這一派曾經起過一定的進步作用。但他們之中一些人政治上動搖不定,有的人後來墮落為資產階級自由派。在批判宗教和反對封建主義的鬥爭中,一些最堅決的青年黑格爾分子突破黑格爾唯心主義,轉向英法唯物主義。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就是其中傑出的代表。

在哲學史上,費爾巴哈有著偉大的功績。恩格斯指出,費爾巴哈1841年出版的《基督教的本質》一書,“直截了當地使唯物主義重新登上王位,”[34]對於當時德國的思想解放起了巨大的作用,曾經給予馬克思、恩格斯以極大的影響。恩格斯在高度評價費爾巴哈哲學的功績的同時,也深刻地指出了它的弱點。費爾巴哈正確地批判了黑格爾唯心主義體係,但卻錯誤地拋棄了黑格爾的辯證法。他用來批判黑格爾唯心主義的,仍然沒有越出18世紀法國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範圍。作為一個哲學家,他在自然觀上是唯物主義者,而在曆史觀上則是唯心主義者,隻要“一接觸到費爾巴哈的宗教哲學和倫理學,他的真正的唯心主義就顯露出來了”[35]。他雖然激烈地批判宗教神學,卻並不主張消滅宗教,而是希望使宗教完善化。他抹殺階級社會中根源於物質利益的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從抽象的人性出發,主張不同階級的人們相親相愛。恩格斯尖銳地指出,當費爾巴哈在一個階級對立的社會裏把愛奉為創造奇跡的神,鼓吹人們不分性別、不分等級地互相擁抱,大家一團和氣地痛飲的時候,他的哲學中最後一點革命性也消失了。費爾巴哈哲學的缺陷,主要原因是他本人受到反動政府的迫害,不得不長期困居窮鄉僻壤,遠離現實的階級鬥爭和生產實踐。

恩格斯認為,對於曾經在民族的精神發展中有過巨大影響的黑格爾哲學,不能夠采取幹脆拋棄、置之不理的辦法加以消除,而必須批判地消滅它的形式,但是要救出通過這個形式獲得的新內容。費爾巴哈沒有做到這一步。像他在40年代初對待黑格爾一樣,1848年革命也把他的哲學拋在一旁,他本人則被擠到後台去了。

馬克思、恩格斯是德國古典哲學的真正繼承者。從19世紀40年代開始,兩位革命導師親身參加和總結了無產階級的革命實踐,概括了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細胞學說、能量守恒和轉化及生物進化所提供的豐富事實,批判地改造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法,吸取了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創立了作為無產階級世界觀的嶄新的哲學體係——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這是人類認識史上的一次偉大變革。

德國古典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來源。兩者既有一定的聯係,又有本質的區別。馬克思的辯證法建立在唯物主義基礎上,黑格爾的辯證法則以唯心主義為基礎。馬克思在論述兩者的區別時寫道:“我的辯證法,從根本上來說,不僅和黑格爾的辯證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爾看來,思維過程,即他稱為觀念而甚至把它變為思維主體的思維過程,是現實事物的造物主,而現實事物隻是思維過程的外部表現。我的看法則相反,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並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36]恩格斯也一再指出,以唯心主義為基礎的黑格爾辯證法,不能不是牽強的,造作的、虛構的,一切都被弄得頭足倒置。隻有建立在唯物主義基礎上的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才是唯一科學的辯證法。